我一直都很愚昧,我们努力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别人。可是没有完全的平等啊,即使是在苏联的世界里。人终归是人,地球上不会出现新的人类。总会有一些令人嫉妒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总会有贫有富——富于天赋,贫于天赋;富于爱情,贫于爱情……
——丹尼洛夫,《兵临城下》
2001年,曾有影评人将《珍珠港》(pearlharbor)和《兵临城下》(enemyatthegates,又译《大敌当前》)并称为当年国际影坛的两颗“重磅”,这两部影片都以二战时期著名的战争事件为历史背景,前者表现的是艰苦卓绝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者则再现了“偷袭珍珠港”那悲壮惨烈的历史一幕。
《珍珠港》几年前便已经看过了,而这部《兵临城下》却在昨天才以一种很不经意的方式将我震撼。其实说心里话,我一直对所谓以“气势恢宏、场面血腥”为卖点的战争片不甚感冒,不喜欢那种将生命的损耗作为炮火洗礼产物的残酷渲染方式,视觉的冲击背后,是内心的疲惫和思想的无味,让人看了很累。
之所以说《兵临城下》将我震撼,正是出于对战争片不感兴趣的前提之下,它所带给我的那份意外,那份对于人性的细腻刻画。
这是一个基于真实历史的故事,影片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讲述一个来自乌拉尔的默默无名的年轻红军士兵华西理如何以惊人的枪法、冷静的头脑和诚实的勇气成为国家英雄。也许在真实的华西理世界中,他并没有那么英俊出众,也并没有美人投怀的浪漫爱情……但这些都不重要,抛开影片为了吸引观众所加入的诸多虚拟剧情,影片中关于人性的刻画才是能够让人为之久久回味的那份芳香。
对苏联的认识来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对苏联红军的想象,也固执地锁定在“钢铁”、“保尔”、“顽强”、“奉献”……这些男性荷尔蒙味道极浓的关键词上,而《兵临城下》让人们看到:面对德军的疯狂轰炸,同样有人恐慌和溃逃,然后死在自军的炮弹之下;小沙查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担当“堞中堞”,为苏军搜集重要情报,同样不是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仅仅是出于对华西理的信任;一个慈爱的母亲,在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背叛了祖国之后,仍然感到爱的欣慰;对共产主义抱着无限忠诚的丹尼洛夫,默许小沙查作为卧底与德军少校接触,为了他爱上的妲尼娅,动用职权调动她的岗位,利用华西理劝她“比他们更有用,更值得活下来”,得知妲尼娅与华西理的恋情后,几乎写了份能置华西理于死地的报告;甚至影片着意刻画的华西理,他的理想也并不是崇高的共产主义,他只平凡地想成为一个工厂的管理者,他有自己的情爱牵挂、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影片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不给平凡的个体负载过多无法承受的内涵,即便是英雄,撇开被外界神化后的耀眼光环,他们依旧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牵有挂的平凡人,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对英雄的平凡化而不是神话的诠释,才使得他们的举动更容易带给人们心灵上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
丹尼洛夫在决定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靶子帮华西理找到敌人位置时的台词,我认为是整个影片最精彩的亮点:“我一直都很愚昧,我们努力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别人。可是没有完全的平等啊,即使是在苏联的世界里。人终归是人,地球上不会出现新的人类。总会有一些令人嫉妒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总会有贫有富——富于天赋,贫于天赋;富于爱情,贫于爱情……”影片中,丹尼洛夫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在他以为妲尼娅死于炮弹的碎片时,那一刻,他的心也随之死去,那种心灵的湮灭要远远痛过肉体的毁减,当真正融入到丹尼洛夫的内心世界时,你就会明白当爱和信仰被现实毁灭或嘲笑时的痛苦,那种绝望,不是一颗闭了眼睛梦想光明的脆弱的心灵能够承受的。它让你堕入深渊,它让你怀疑一切,它让你失去生的动力。死亡是对真诚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唯一的解脱。丹尼洛夫也是英雄——一个真实的英雄——起码在最后那一刻。
富于天赋,贫于天赋;富于爱情,贫于爱情——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平等。
《钢琴木马》影评:钢琴之岛的美丽传说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观后感《杉杉来了》剧评《楚汉传奇》观后感《归来》影评:不仅是一曲幽怨的情歌《五年之约》影评:R级婚前喜剧《卒迹》影评:吃亏才是福《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影评:我们都可以成为蝙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