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阵头》影评:台湾电影的大境界
时间:2024-11-19    点击:69
作为“台湾人情”系列的第二部,《阵头》依然是“青春励志+家庭伦理+传统文化”的叙事模式,它在票房上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道理。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以它普世的价值观和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包括我国在内的民族国家要想获得电影市场主动权,必须走民族化道路,也就是用商业叙事的手段来表达民族特色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台湾电影无疑已经走在了大陆的前面。
《阵头》讲述一个年轻人带领一支民俗团队从没落走向成功,它在叙事上的最大成就是,将一个小境界的复仇故事升华为大境界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故事。电影前20分钟是事件的起因部分,阿泰以独白的方式回忆与父亲的紧张关系,他从音乐学院退学回家,准备攒钱去美国,却在一次偶然中与师叔的艺团打赌,将在六个月后进行比赛,决出胜负。此后,电影开始讲述阿泰是怎样带领艺团进行训练的,一方面是父亲的斥责和指手画脚,一方面是艺团成员的抵抗和看不起,阿泰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在争议中前行。电影进行到70分钟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梨子在拜庙会的时候打破了既往的顺序,率领团员冲到前面,敲响了他们训练了很久的鼓点,其雄伟的气势震撼了众人。此时,大家终于看到阿泰的训练是有成果的,承认了他团长的地位。如果电影就此下去,便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阿泰将会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比赛中压倒欺侮自己的师叔的团队,取得励志的成功。但出乎观众意料的是,电影并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在90分钟的时候,面对师叔的儿子阿贤的咄咄逼人,阿泰尽弃前嫌,愿意和他的艺团联合起来,共同参加电视台的演出,将新式的阵头文化发扬光大。于是,原先的复仇比赛便取消了,敌我双方结成了同盟,用年轻一代的视角对传统的阵头文化进行创新。到110分钟时,阵头节目参加了国际文化祭的开幕式,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欢呼,电影也便达到高潮。这就是《阵头》的伟大之处,它适时的对戏剧冲突进行了转换,将两个阵头团队之间的矛盾变为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其主题的升华使一部反映民俗的电影更有深度。
阿泰是故事的核心人物,这个一头金发的叛逆小子,用自己的坚持和创新使传统的阵头技艺获得了新时代的认可。电影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阿泰这个人成了改革的先锋?其实,阿泰的成功既与他自身的特质有关,也与时代的大环境有关。小时候,他因为抓周时的错误和对神明的不敬,让暴躁的父亲非常生气,父子之间像仇人一样时刻在起冲突。但也正是这种不畏传统的叛逆性格让阿泰敢于进行大胆的革新,不拘泥于世俗,才会生发出不一样的效果。阿泰在台北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为他的革新提供了知识上的条件,他会编写鼓谱,而传统的艺团成员只是一代代的继承前辈的技艺,既不会写鼓谱,也不会认鼓谱。尽管如此,在最初的排练时,阿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他只是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成功。他的转变在于偶然中看到了一个现代打击乐队的排练,其节奏和方式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而一群小朋友的郊游活动又让他领悟到,只有走出去才会获得视野的拓展,于是便带领艺团背着鼓进行了环岛行。电视台对艺团的跟踪采访,是阿泰小鸡变凤凰的关键步骤,不但让他的艺团名震台湾,也让整个阵头文化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科技时代,电视上繁复精彩的节目充斥于人们眼中,传统的表演文化要想获得新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只有加入新的东西,才能成为新的样式。阿泰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使他恰好成为这个改革的弄潮儿,可以说,他是时代的造物,也是时代的引领者。
相对于叙事上的戏剧冲突,《阵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更要动人,阿泰与父亲的斗争贯穿于电影始终,渴望理解与不被理解的纠结刺激着人物的言行。电影中的父亲是传统阵头文化的坚守者,他对阿泰的不满意就在于阿泰没有满足他继承阵头的愿望。抓周时,阿泰没有抓到龙太子,父亲也就失去了继承事业的资格,他只好独立门户。儿童时期的阿泰在龙太子的塑像上乱画,表现出对神明的不尊敬,更让父亲气恼。父亲逐渐失去了让阿泰继承阵头文化的信心,这种失败感让他每次见到儿子就像见到仇人一样。但是,机缘的凑巧让阿泰又和家族的阵头有了联系,忽然之间,他代替父亲成了这个艺团的团长。之后,父亲对阿泰个人的不满意变为对他的训练方法的不满意,而阿泰的带领团队的方式不仅是对父亲权威的挑战,更是对传统文化权威的挑战。在新事物面前,旧事物的阻拦总是激烈的,当阿泰和阿贤联合在一起的时候,阿泰的父亲和阿贤的父亲也团结起来,企图抵抗后辈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阵头》采用了谢晋电影的模式,让一个关键人物从天而降,作为人物命运的拯救者。这个人物便是阿泰的师祖,一个思想开明的白胡子老头,他对两个已是中年的徒弟的追打,将电影的气氛渲染到极点,也让冲突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
这几年,很多获得成功的台湾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阵头》也是如此,这意味着现实主义的回归。真实的东西永远是最动人的东西,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正与邪的对立,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冲突才会有感染力。当大陆电影乐此不疲的在古装和民国之间穿越的时候,台湾电影早已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在人情和文化中寻到了坚实的立足点。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电影只能是玩弄技艺的杂耍,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的发扬,电影只能是好莱坞的附庸。《阵头》的现实主义叙事、温暖的清新风格和反思文化的主题只是台湾电影的一个缩影,在它看似琐碎和细微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的大境界,那便是对生活的尊重,这也是大陆电影需要思考的问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从信仰的角度解读电影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二)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
《人间·小团圆》观后感(二)
《拆弹部队》观后感
《时光恋人》影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电影《归来》观后感(三)
《封门村》影评:中国第一鬼村人性启示录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