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普罗米修斯》影评:绚丽与荒唐
时间:2024-12-23    点击:101
告别科幻三十载之后,雷德利斯科特以《普罗米修斯》重返该类型,不管结果如何,至少类型片影迷们是被煽乎得不轻的。本片前期宣发很有创新性,现在恐怕连蟑螂都知道本片与《异形》的联系。单凭这个,就足以让人为之兴奋——毕竟,《异形》在当代科幻类型片历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牛a的经典应该有牛a的亲戚(不管是前传还是后传),更何况是由斯科特亲自执导,不是么?
看完之后,俺不由得反思:我的期待是否错了?《异形》好看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那与《普罗米修斯》的好坏又有何关系?

因为故事发生遥远未来的外太空,而且涉及到地外生物,我们似乎想当然地将《异形》定位为“科幻”电影。从最宽泛的定义来看,那样分类未尝不可。但如果从“科幻元素必须成为作品的核心要素”这个硬核条件来看,《异形》更多是个披了科幻外套的惊悚恐怖片——从剧情要素来讲,片中的科幻元素都是可以替换的背景。诚然,绝大多数套着“科幻”头衔的影片都是这种架构,但有时候一个帽子戴太久了,会让人忽视帽子下真正的精髓。对俺而言,幽闭的外太空,慑人的异形造型,只是让《异形》变得“更好看”,更多意义上是美工和场景的功劳;真正调动情绪从而让该片迥异于同类影片气质的,还是对节奏与悬疑气氛的把握,那些是斯科特老师实打实交的干货。
到了《普罗米修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多半是不想重复自己,毕竟斯科特爵士是位傲娇的电影人——编导完全放弃了《异形》特色,不论是内容编排、还是表现的形式与风格,都与后者划清了界限。当然,这并不是坏事,换一种表现方式,观众更有理由期待斯科特成就不同风格的经典。乍一看,《普罗米修斯》有些奔太空史诗而去的意思;不过,想法归想法,实际完成度能否达到那样的高度,是蛮见仁见智的事。俺个人的看法是:本片无比糟糕敷衍的科学与逻辑设定,让“太空歌剧”成为泡影,倒更像是个“太空滑稽剧”。
以俺对斯爵士的景仰之情,实在有些受不了他无由的昏庸。粗略地总结了一下,影片在设定与连贯性上的问题,基本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明明可以说清楚却故意模糊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继续编续集的缘故,一些对理解剧情很重要的线索,《普罗米修斯》故意没有交代;这里既有故事前因后果上的故意省略(最典型的如engineers与人类之间的那点疑问重重的破事儿),也有角色动机的留白(如对机器人大卫行为逻辑的描绘)。第二类问题是情节演进上的草率与突兀。很多必须有所铺垫才能帮助理解的转折,在成片中以一种生硬的方式处理,造成了观众理解的困难——比如“隧道全息影像”的意义。第三类是有关科学探索“硬设定”方面的破绽与漏洞——典型的是片中所谓的科学家与研究人员,看起来都像是从低端劳务市场临时抓来的壮丁,不仅个个毫无科学素养可言,作为剧情时空中的人物,他们看起来也像无头苍蝇一样搞不清最基本的状况。

无论对什么电影而言,这些都是蛮低级的错误;而对像《普罗米修斯》这样制作级别的电影、出现如此多的剧情交代和常识性错误,实在是无法想象的。
对第一类型问题,还勉强可以解释为:出于商业考虑,编导将一些来龙去脉的重要问题放到续集去解释。不过,个人对这样的解释也持保留态度。留白,是可以甚至该提倡的;但得搞清楚“留白”的意义。“留白”不是为了制造理解障碍,而是在剧情自圆其说的前提下,暗示一些拓展性的思维空间;对于这些延展性思维,通不通过续集来实现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如果观众对当前这件作品本身满意了,自然就会期望更多——说穿了,“留白”不应当以损害当前作品的完整性与流畅性为前提。按照这点来考量,《普罗米修斯》的“故作高深”就很成问题,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恰恰是正确解释、理解影片情节与角色动机的关键。将这样的线索砍去、以留待续集的理由藏起来,私以为是很没自信的表现。如果连当前作品都磕磕巴巴的,观众有什么理由期待续集?
就算偶们假假地期待续集,但看看那些所谓留白的问题,它们的解答真的会满足观众的好奇么?窃以为,所谓人类起源与地外文明的瓜葛等问题,一旦点破“起始点”,就失去了新鲜感;此后再玩一千一万个转折,也都是在已知架构里转圈,根本起不到“震撼三观”的作用——是的,俺倾向于认为,绝佳的科幻题材探索,是应该让人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醍醐灌顶”的感觉。俺不认为在这一集遮遮掩掩提示人类起源之后——有没有说服力还是另外一回事——续集再探讨当年那个终极起始的过程还有任何意义,无非是用一些人类已知架构内的故事桥段投射人老外(外星人)而已。由于到目前为止那些桥段已经千百遍地被各种艺术形式再现,所以《普罗米修斯》有续集的话,必然狗血。
再说了,本片在“起源”问题上,也根本无法在“正常”科学逻辑范畴内自圆其说,例如到底是“造人”还是“造世界”?如何解释地球其他生物的演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对这些电影只能一味含混着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因为自知这些问题按照目前的设定是根本无法讲清楚的——除非编导将地球生物进化史全部推翻重构——俺不认为这是好莱坞编剧能胜任的。所以,《普罗米修斯》根本无法凭借一个捏造的“起源”故事就让观众接受它是“科幻史诗”——如此这般,影片最大的卖点与野心所在——至少斯科特老师自认为如此——也就随之塌陷了。

好吧,就算我们一拳将自己揍晕、从而接受了斯科特老师“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影片中层出不穷的第二、第三类型问题,还会让人难以将本片与“科幻精品”联系起来。为啥以斯导之能,会出现如此多具备正常逻辑和科学常识的人都会一眼看出的漏洞?斯老师是想给“科幻”一个天大的讽刺么?
或许,只有将这三类型问题和斯科特最近的创作心态联系起来,才能想通斯老师如此拍片背后的逻辑。有几个事实可以注意:一,斯老师无疑是牛的,其作品单中n部风格不同但经典地位永固的电影就是明证;二,斯老师最近几部作品连续不给力,这个也毋庸讳言;三,事隔三十年,重回科幻题材,斯老师无疑是想博一把大的。这三个事实综合起来,可隐隐指向这样一个假设:斯老师是想通过《普罗米修斯》来超越《异形》、同时也超越自我:既然《异形》是轻宏观历史设定、而重局限空间惊悚的,那么《普罗米修斯》就要玩“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格局宇宙观改造。矛盾的是,斯老师似乎又怕观众忘记与《异形》的关联(从而少了很多粉丝观众),所以他不仅在情节线索上、而且在惊悚效果上,都要让观众认同“那个在《异形》中吓得偶们欲仙欲死的“斯汉三”又回来了!”
如此一来,《普罗米修斯》在开篇就抛给人一个宏大的想象、然后通篇对情节的严谨流畅浑不在意、只顾急躁生硬地推动一个接一个事件发生的拍法,也就不难理解了:本爵士这回玩的是大的,如此大到开天辟地的设定,难道尔等蝼蚁影迷不该为此鸡动么?又何必在意那些细枝末节呢?尔等不是要《异形》那样的惊悚么?老子给你,而且是打包批发给你!
可惜的是,宏大与否,不是看架子有多大,而是看能否坚实连贯,否则就是没谱的空中楼阁。影片“好大喜功”这点甚至从片名的选择可管窥一斑:电影让人以为其情节会和希腊神话中那个同名英雄有某种相似或关联,结果却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等于结结实实玩弄了观众一道。
此外,就所谓密集打包的惊悚而言,血腥的画面、或者突兀的转折都不是要点,真正的惊悚与悬疑要靠把握节奏与营造氛围才能达到g点——这些都需要足够的画面时间来构建。《异形》之所以有抓人的效果,和影片花了大量时间描绘空旷的飞船内部以及无果的搜索不无关系,恰恰是那些缺乏吓人效果的铺垫,烘托、并突出了偶尔一现的惊悚场景。然而,《普罗米修斯》中最不受待见的就是“铺垫”:所谓的惊悚场景以一种“说来就来”的方式出现,完全剥夺了观众被“吊胃口”的乐趣。更恶劣的是,不要说铺垫,编导在处理这些场景时,连必要的逻辑交代都抛弃了。造成目前这种“只有突兀,少见惊悚;仓促有加,悬疑全无”的效果,编导要负很大的责任。

缺乏铺垫与逻辑错误连篇,也严重损害了片中的人物塑造。毕竟,没有谁会去关心几个缺乏科学训练却自称专家的家伙——比如片中的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另外,还有好几位完全缺乏交代的伙计,他们的无厘头存在更增添了影片莫名其妙的色彩。
几位戏份较大的角色中,查理兹塞隆扮演的指挥官和那黑哥们船长,受前文所述第二类问题影响,

《喜剧之王》观后感
《青魇》影评:黄轩首演惊悚片发挥不错!
《在路上最爱你》影评:艺术涅盘
电影《80后》观后感
电影《大逃杀》观后感
《危险关系》观后感
《雨果 Hugo》影评:感性的早期电影课
《归来》电影观后感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