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白鹿原》影评:你活该如此!
时间:2025-01-17    点击:91
“《白鹿原》说的是关中的历史,辛亥革命后帝制崩塌,新的体制马上建立起来,但是这个建立的过程中间很多问题,新的伦理、价值观、心里结构的重建到现在也没有彻底完成”。这样一说也许太概念化,但是导演接着说:“看了这部电影,你多少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现在是这样的,为什么有人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会坐在自行车上笑。到底历史发生了什么,才导致现在这个样子。而且,我们活到这个年纪,应该有能力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是现在这个样子。”
《白鹿原》正式开拍的时候,王全安说自己会讲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到现在剧场版预告曝光后,他没有食言,预告开头是风吹麦动,麦动声传这样一个镜头,所以故事将在土地上开始,在土地上展开,在土地上结束。它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红高粱》中遍野的红高粱在风中摇摆姜文跪在平躺着的巩俐面前那一幕,两者都呈现的是一种力量,不管风往哪里吹,那种原始的诱惑力,原始的野性美,都是从脚下的泥土中一寸一寸生长出来的。
如果王全安真的废弃了编剧芦苇写的稿子,那倒成了一件好事,因为我觉得芦苇能写出《霸王别姬》那样考究的剧本,一定会让《白鹿原》这部电影走向另一条路,那就是民族史诗般的大片的感觉,也许这是种对小说生命力的包装、捆扎。而当导演被海拉尔起伏的麦浪冲击到的时候,影片走向了另一条路,它大概不会有了成熟沉稳的叙述,但它一定发自导演的内心,因为小说中喷涌出的东西在现实中再次收服了导演。他会去把人物内心的野性外在化,让它能有多膨胀便去有多膨胀,就像性欲一样让它尽情的去撒野、燃烧。
为了更有说服力些,我举一位作家的例子:阎连科花了三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他的代表作《日光流年》,他在序言中提到,在都市有了家小以后,在四十岁以后,当他被都市的生活纠缠困扰到迷失以后,他想到了土地的耕作,因为耕作接近于某种寻找——生命的原初。他说:写完以后,我便能心平气和的面对生命,面对自己,如果不认为是一种矫情,那时候若能回到山脉的土地上去种种地,和我少年、青年时期一样地劳作一些日子,悬浮的心便会开始慢慢下沉。也就是说,当他脱离土地太久之后,都市耗去了他生存的体力,现在他用文字的形式去回到家乡,吃一顿饱饭,然后再去挣扎,上路。我想如果导演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去消融消解这部巨作,这就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它能影响到的也就是这些,再不要去猜测去期待这部电影能开拓电影叙述的新领域,艺术达到新高度,我反而觉得没有了更好,因为这对一部电影来说都是束缚,就像一个扑了粉的女人也许更加花容月貌,但她原始的魅力便被覆盖掉了。而且这些关我们这些观众什么事?你只要把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野性的赞美用影像以一种让人震撼的效果呈现出来,让我们这些疲于奔命的现代人在无暇一遍遍观摩这部小说的时候,打开播放器,在影像中去自觉检讨,去提醒自己别忘了你心目中重要的是什么就达到了疗救的功效。
当你被都市的景观晃到迷失的时候,当你扛不住一间房的压力的时候,当你买不起一辆小车觉得融不进都市阶层的时候,你想起了土地,你想起了麦田,因而你走进了电影院,看了《白鹿原》这部电影,你情不自禁地学着黑娃的口吻冲着都市喊了一声:妈的,给我砸!那么这部电影就算是成功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感觉,也不代表电影失败了,只能说:你活该如此!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观后感
《陆地上的鱼》影评:那刻苦铭心的痛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不二神探》电影影评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电影《后天》观后感
《朗读者》影评:被身份强奸的人性
《最爱》影评:醉爱一生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