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了,举国同庆普天齐歌,尤其是院线竞争,更是早早就展开了拍片拉票猛烈攻势。同样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上映的片子,或多也为了顺应“节气”而打出各式各样的儿童牌。然而,这些片子真的适合走儿童路线么?
“儿童节”档期混战以3d为噱头低估了《雨果》的价值
同样竞争“儿童节”档期的片子中,有打温馨牌的,有打喜剧牌的,还有打爱国主义牌的。而在这些作品中,业界口碑最高的莫过于影片《雨果》。马丁-斯科塞斯指导,五项奥斯卡奖傍身,全球一面倒的高口碑,但在如此多的卖点中,《雨果》的发行商却仅仅打出“真3d不伤眼”这一口号,不知是对影片竞争力的没信心还是对“六一档”资格的自行惭愧。
马丁-斯科塞斯是谁啊?他是影片《雨果》的导演,同样更是享誉好莱坞的一代黑帮片大师,《无间行者》、《纽约黑帮》、《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这些在业内口碑极高的影片皆是出自马丁-斯科塞斯之手。而同样,马丁的影片深邃、黑暗,喜欢玩弄黑帮和暴力元素,导致作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都被标上“指导级”甚至“限制级”标签。而在分级制度尚未建立的我国,影片如此堂而皇之的打入所谓的“儿童节档”借以热卖宣传大肆鼓吹这是一部儿童片,未免伤了老马丁大叔的一片心意。
《雨果》实为晦涩魔幻片不适合小朋友观看
虽然影片《雨果》拿下了美国本土的pg级,也就是传说中的“全年龄”观看级别。然而影片从题材到内涵上无不透露着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风格。首先,影片故事层面上承载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怀层面。破旧的机器人代表了传统的电影文化,火车进站映射了人类第一部公映的电影画面,《月球旅行》则是第一部在专门搭建摄影棚内完成的电影作品,在目前已经公布的,影片《雨果》中所暗含的致敬、缅怀性内容叫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雨果》无疑变成了一部非常晦涩的魔幻影片。
一个无家可归的男孩,一个金属木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一个玩具店的老爷爷。初听上去,这些元素可以组成一部标准的安徒生式通话,或者可以拍摄出一部标准的华尔特-迪士尼式的动画电影,然而影片中穿插的追逐、噩梦、撞车等情节加上阴冷的主体基调,无疑不在提示我们,这是一部马丁-斯科塞斯的。同样,当《雨果》这部影片在六一档期顺利登陆大银幕的时候,我不禁反思,国产电影在干什么?纵观六一档期国产片排片表,除了一部《超蛙战士》之外,其余均不是以儿童为主打市场为目的拍摄和放映的影片。导致目前的局面就是,院线考虑的不是如何吸引小朋友来看电影,而是如何吸引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看电影。
开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六一档”任重而道远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影迷强则国产电影才会有希望,电影并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吸引,作为一种文化承载形式它所肩负的远远超过了票房商品这种表面。就像马丁-斯科塞斯≠华尔特-迪士尼一样,马丁无论拍摄儿童片、喜剧片甚至是钙片他都是黑帮电影之王马丁-斯科塞斯,而我们,无论是看美国、欧洲甚至是外星电影,但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更期待的是看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六一档期”。
菊次郎的夏天观后感《飞越老人院》影评:“圈养”老人们的一次飞越《全面回忆》影评:主体性迷乱的科幻年代《血的颤动》影评十送红军观后感《情人结》影评:色彩和光影是如何设置的?《101次求婚》影评:励志爱情故事精彩呈现《冰封:重生之门》影评:冰与火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