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亨利·派特到一所社区中学来应聘代课教师,编剧没有点出其具体教授哪门学科,但电影重点突出了他在课堂对学生所做的陈述,以及交代他在第一堂课上布置学生以自己的一位亲人或者朋友的视角来写一篇关于“我”这个将不久于人世的人的悼词的任务来测试他们的写作水平的两个细节暗示我们他应该是一位指导文学欣赏与写作的老师。为了更好地从全方位的角度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角色,电影里的亨利既是敬老院里有老年痴呆症状的老人的亲外孙、唯一的亲人,又是与女教师麦迪逊彼此互生好感的中年男人,还是在马路上将失足少女捡回家并与其产生感情与依赖的绅士,但无疑他在剧中最重要的角色还是一个老师。
电影开场就以许多教龄丰富的教师们的自述开始,其中不乏一些在选择职业的最初就把“教师”首当其中排除在外的人,但是殊途同归,他们都因现实的各种巧合或自愿选择或逼不得已而走上教师的职业道路而且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数十年之久。
这是电影要引导我们思考的地方,现实社会的职业何其之多,以老师为描绘对象为什么电影更是层出不穷的,而《超脱》为什么在此把现饭又抄一遍?
教师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且一经出现从未中断。这个集体的数量庞大且正因为新的知识被提出、被研究使得人们对其需求还处于不断的攀升中。教师又是社会分工中极具代表性的职业,任何一行都需要领头人,这些领头人也都将是或者已经成为下一代接班人的导师、引路人。
也就是说教师的概念被放大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乐意做知识的传播者,你就可以成为求知者的引路人,而这样一个角色无论是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还是职业人的职业生涯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学生形成自己的“三观”的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所以编剧或者说导演欲传达的价值观借教师之口表达往往要比通过其他的发言渠道发声来的更具感染力和可信度。因为学生选择相信老师,成年人迈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也依然不忘老师的教育和栽培。而电影在这里所采用的纪实效果的快推快拉镜头使得故事的叙述稍具纪录片的风格和显示色彩。
亨利·派特的善于处理学生向他投放的莫名敌意与怒火,他了解学生——精力过剩、百无聊赖,喜欢挑衅斗狠:他们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辱骂甚至恐吓教师,对同伴出言不逊而且暴力相加。在亨利看来这一群体的大多数是需要警惕的对象,他们很危险,因为你无法预知他们的情绪会在怎样的情况下被突然扇发点燃。电影里所呈现的校园在我一个从小被灌输着要尊师重长、恪守规则的中国学生看来是一个乱象横生的是非之地。校园在这里似乎毫不具有求学和谐的风气。平日里一派正经、不苟言笑的刘玉玲扮演的一位学生心理辅导老师,也会叫人始料不及地在学生面前失控痛哭只因为她被自己无力改变学生们终日消极度日、毫不关心自我前途运程而是白白挥霍现有的青春的现状的无力感、挫败感所深深击败了。
人们都说电影即是放大了了的现实生活,编剧或许正是想借以这种夸大了的场景情节来强调整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主题在故事结束之际会借以主人公之口点明。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电影如何层层表达其主旨的深意的。
首先是这所学校校长所遭遇的职业生涯危机,卡罗尔·迪尔登管理的学校是被上头冠以“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机会”而存在的一个尴尬,在这里学生没有学习的概念,老师对学生的普遍态度不是教育而是拯救。亨利面对学生的挑衅时也会很直白地说:“你要相信我是这些人中的那一极少数会给你机会的人”。
上头来人更是直接告诉校长,在前三年全州平均分下降的情况下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手段来挽回自己在教育界的声誉。
卡罗尔十分怀疑,
——“在这种腐败的系统下?”。
——“我们需要有良知的教育者来挽救这一代,考察的人认为你应该芮玮你应该退居二线了,我们希望你能够功成身退。”
所谓的功成身退,是让卡罗尔在退休前把中学的考试成绩提拔提拔,让它的数字不再那么难看。我很遗憾,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官员政绩工程的做法在美国同样存在,所谓的让卡罗尔退居二线只不过是上头的人很清楚这个女人不是他们要找的那种便于操控的傀儡。
上头又派了另外一个老头到学校对老师做考试意义的宣讲,要他们再所谓的教师的价值,惹得这群有血性的老师们当场就掉头出门。当然,除了个别从宣讲一开始就见周公而浑然不知发生了什么的老师外。
这位宣讲人当即就下结论,我早就知道你们这是个冥顽不灵的学校,你们这不出两个月就会混不下去。颓势已然在即。
再者是女学生梅瑞德斯之死,她实在是一个极富才华、观察力极其敏锐的孩子。但是高中生活,尤其是美国的高中环境对于那些外形不出众、个性内向不合群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地狱。即便你不招人不惹事可是还是回音的一些好事者对你的攻击和伤害,她暗恋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亨利爱的压抑而痛苦——她饱受来自父亲和同学对她肥胖身材的诟病与侮辱,空有才情如何?因为所表现的主题都是人性的压抑和生活的灰暗面,连父亲都表示出极大的不理解与埋怨。就连她向亲爱的老师哭诉自己的爱慕之情时亦会招致其他老师的异样眼光。她的自杀绝非偶然,因为自己的世界不被人理解反被人嘲弄她被逼入一个绝望的死角,死亡对她而言在那个时段上不是逃避而是解脱。
亨利的外公在临终前因为听到女儿的一声原谅而得到超脱,尽管亨利的早已过世多年,这一声原谅也是借亨利之口说出,但老人最终放下纠缠近半生的执念与悔意真正超脱。
误入歧途女孩因为亨利的救助和爱护转入正途,亨利心底尘封了数十年的内心独白首次向一个女孩敞开,他握住她的手、从始自终带着她从便利店里买来赠给他戒指让观者觉得他算是真正把她当做值得信赖的对,或者说他们是彼此信赖的对象。女孩最终被送回来了青少年看护中心,亨利在故事结尾看望她时,两人因分离而生出的隔阂因一个温暖的拥抱而得以冰释和超脱。
故事末尾,亨利在中学的代课告一段落,学生出人意料地表示挽留,他们认为亨利是所有他们接触过的老师中唯一不装腔作势而是有真材实料的老师。而在亨利心中,他看得很透,学生们如若对老师所教授的东西觉得毫无意义他们势必会予以抵制,反之则是接受。他做到的是后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过是凭着良心和真心在教书育人,再铁石心肠冥顽不明的学生都感受得到。
讲台上,“我们可以发现埃舍尔府不只是一座古老的、衰败的、正在整修的城堡,它更反映的是现实的凄凉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常态。”课桌堆放凌乱的教室里空无一人、课本作业册零散的盘踞在各个角落。学校,始终是被关闭了,现世的一段不那么光彩的历史在这里终究落下了帷幕,唯有领悟到现实的常态面目的人才真正得到超脱。
三傻大闹宝莱坞没看懂三傻大闹宝莱坞讲什么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海上钢琴师没看懂海上钢琴师讲什么海上钢琴师影评忠犬八公的故事讲什么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