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高群书的《千钧一发》比作他的“你系列”电影开拍以来给社会现实敲的一记闷棍,那么《神探亨特张》则是纯粹的对社会现实的“挠痒痒”之作。不过你真别小看这挠痒痒,高群书导演很聪明,他挠起痒痒来,不往背上挠,也不往脸上挠,专往观众的脚心上挠,挠着脚心,看似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却钻心的疼,让观众一边儿看一边儿笑,还能一边儿掉泪。
对于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科班儿出身的人,总是喜欢讲“全情投入”,讲“人物弧光”,按这个范式来看,《神探亨特张》简直就算不上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专业的电影从业者和评论者会为它提一大堆毛病,比如“分散的信息量”、“刻意安排的社会事件”、“有待升华的飘忽结局”等等……可是换个角度想,电影也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文艺作品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勇于表达情感,在表达情感方面,这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冲着表达情感这件事儿,好多“刻意”也就变的合情合理了。比如刻意的请周云蓬来扮演小偷的头目张发财,比如片中穿插周云蓬的音乐,再比如对微博上著名的“小悦悦”事件的影射,再比如对双榆树一带“脏乱差”环境的写照,其实这“脏乱差”不过是浩大帝都的局部内容,但是这局部内容,只要是在帝都生活过的人,无一不觉得亲切。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多都会质疑高群书导演这种有些“投机”式的“微博营销”。进电影院之前,听白岩松说这部《神探亨特张》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之后,明星阵容最豪华的一部电影;出了影院之后,在地铁上我又听一个“电影愤青式”的小伙子说:“什么明星阵容豪华,我敢说这车厢里要是有人能认识这部电影中的八个人以上,我立马撞死在这车厢里!”其实对于“明星说”,倒没必要这么较真儿。我想白岩松的意思是,把这类微博红人定义为真正关注社会民生的领军人物,叫他们做明星,当然跟我们寻常意义上对明星的定义不太符合。我管这类人,叫“精神病人”,这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愤世嫉俗的,他们反对party,要求民主,他们中的一部分,常常被请去“喝茶”;在河蟹社会里,这类人与“河蟹”二字格格不入,是不折不扣的“精神病人”。精神病人被撒出来放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当然是“有碍观瞻”的,但是他们若合起伙儿来做一件事儿,力量却大的无法估量,这力量一出来,有人会唾弃,有人会赞赏,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终于集体回到精神病院了,而且这趟精神病院,回去的有意义,回去的值得。
中国现在的电影环境对一部电影好坏的评价,总是会摆出“票房”和“奖项”两个命题,就是说你拍一部叫做“电影”的东西,要么就赚钱,要么就到国外去拿个奖,否则你拍的东西就是垃圾。不过拍过《风声》的高群书应该不差钱,所以票房不用考虑,至于能不能拿奖,我想也用不着多考虑,因为有史以来,没一个电影奖项是走街串巷的普通人公选出来的,所以只要能听到街头巷尾在议论“吞刀片的作业本”、“吃屎的王小山”,高群书和他带领的这帮“v”字军,就算没白忙活。
《变形金刚3》影评《四大名捕》影评:这才是雷神嘛《花神咖啡馆》观后感微电影《外围》观后感《穆赫兰道》影评《非常小特工之时间大盗》影评:亲子电影的科教书《柳暗花明》影评:距大师仅一步之遥《搜索》影评: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