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中国,陈道明有一场特别的演出,他成了全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委员长。
这一年在中国的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三千万灾民在逃荒路上受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过的罪,也吃了几辈子都吃不完的树皮草根柴火,但在总统府里的陈道明并不知道这事儿,他给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剥完鸡蛋之后,便急匆匆的登上专机,他想和绝食七天的甘地见面。这是陈道明的第一次转场,此时的他尽管疲于应付国际国内的诸多问题,但精气神都还好,临行时对李培基寥寥数语的嘱托鼓励,与其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拒绝,倒不如说是一息尚存的寄望。
“第十九天离家一百九十一公里”、“第五十一天离家三百五十公里”……此时逃荒路上的人随着路线与时间的拉长,陷入越发残酷的境况,且无路可退。但此时的灾民还在自家那些事里打转,还和这个国家互相屏蔽着。你不来找我,我也不去找你。尽管如此,陈道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面对的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局,内忧外患,比任何人都心急如焚,但又必须要比任何人都要表现的大局在握,所以观众无法从陈道明的脸上读出任何情绪来,他这种冷、平静、孤独由始至终一直都在,任谁都看不到他最真实的态度。
第二次出场,陪着陈道明的人多了起来,柯蓝扮演的宋美龄举着雨伞,指给他一群军人的遗孤,孩子们坚毅的表情或许让他有那么一瞬间的感动,甚至觉得这个国家还有继续下去的基础和动力,所以他蹲下来给他们安抚和许诺,然后在站起来时向他们致敬。他是在抓人心,不管是大人的还是孩子的。这次出场的陈道明无论气势还是姿势,和影片的配合恰到好处。
再出场时,陈道明坐到了张老太太的炕头上,和老太太聊着家常,此时的陈道明做足了后辈应该做的戏份,和行走在逃荒路线上的人相比,陈道明的转场确实有些容易,但他并不轻松,他这一坐,就要了张钫一半的家业。而此时,日本军人、政府官员、神父、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这些灾民发生关系,但陈道明的态度依旧不与银幕前的观众同步,他的出场即是转场,和张国立两个人牵着两条故事线在同一部影片中并行,仿佛也不需要什么交集,他就这么独立于故事之外的存在于1942年,成了以史为鉴的凭借。
影片《一九四二》在逃荒路线与陈道明的转场之间生发着故事,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下自己才懂深意的命令。但毕竟没人能逃过历史的追剿,和白修德的会面让他开始陡然接近现实,这是陈道明第一次在影片中没能藏住自己的情绪,但他的身份和骨子里的傲气还是让他做了回避——即使愤怒的摔了杯子,也要躲在镜头之外。
1062是政府统计的灾民死亡数字,这个数字,显然谁都不信。所以陈道明最后一场戏被安排在教堂里,他需要为每次出场时的冷漠生硬做一次忏悔。
一滴泪,差不多了吧。
陈道明终于无需再做转场了,恢复平静的他就这样不露痕迹的结束了这场给1942年中国的最高领袖做的完美演出。他傲然的都不屑于去给这段历史谢幕。
《火蓝刀锋》影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四大看点《杀戮》影评:锐利的刀锋《人狼大战》观后感:最恐怖的不是狼,而是孤独《雏菊》观后感《127小时》观后感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