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搜索》影评:我们在丧失真实感
时间:2023-06-26    点击:132
继《和你在一起》之后的十余年来,陈凯歌首次将镜头从厚重的“遥远年代”移开,将目光对准网络生活带来的种种积弊。和所谓时尚电影相比,《搜索》保持了陈凯歌固有的思辨品质,网络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戏中人犹如涡旋中的水分子一样被影响着。我们在看,我们自以为是的参与,可是我们在丧失真实感。
《搜索》不单是有关不让座引发的自杀事件,也并非只为展示展示人物命运的电影,即便爱情飞航感人,本片真正关键的,正是宣传语中所说到的“叶蓝秋宛若南美洲丛林中得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引发了一场发生在中国南方都市里的‘南太平洋风暴’。因着偶发事件,相关不相关的人物,他们的隐私被曝光、放大,各自的命运都有了不同的走向。《搜索》用人物的成长、放弃、舍得和涅槃,来承载了网络时代的重量。这是一个隐含而又显见的社会议题,每个观众和网友都随时可能成为叶蓝秋,虽然涉于现实题材的审查尺度而无法深入到底,但这已经是近年来最有力度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没给老人让座,被王珞丹饰演的菜鸟记者杨佳琪拍下,被姚晨饰演的资深编导陈若兮做到电视节目,并被网络热议,引发了一场从现实到网络的道德风暴。让座这事儿这么重要吗?叶蓝秋该被痛骂么?为什么不给一个老人让座?什么疑问都没得到解决,谩骂、批判、伤害已经开始。在当事人缺席的法庭,围观者成了法官,因为一个无意的错误,当事人被千夫所指。整个过程中,陈若兮为了新闻轰动性和收视率可以压下叶秋蓝的致歉视频,而其他人也各有所图。这个故事线的路线图,是观众耳熟能详,大有可能都参与、掺和过。
网络时代的便利性,令构成社会的个体更成为相互亲密又疏离的孤岛,非熟人社会导致义务与责任的切割,这便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普通个人的道德感更具有压迫性强势,而新闻工作者的伦理缺失也令事件更加失控。陈凯歌是坚定执着于现实主义,并对现实主义作出自己独特理解与体验的导演。即便是《荆轲刺秦王》和《无极》,也是他对专制社会的顶峰和架空魔幻世界的想象,也是建构一种类型片的现实主义,是为诠释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导演本人特别是自觉为作者的导演,作为电影作品的独裁者,当然有权利进行极致的创造,甚至不被观众认可,但依旧要去尝试。
无限制的网络围追及人肉搜索恰恰是对个体自由的最大亵渎,它在把受害者推向前台的同时也把民众转变成看客。当年鲁迅先生所批判的看客心态由现实升级到网络,而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及虚拟性使得围观的观众更观浩大也更无须承担任何话语责任。《搜索》中叶蓝秋最后的自杀,与其说是因为对癌症的恐惧,不如说是对网络暴力的绝望。
从网络焦点的形成方式来看,它是把某些特定的事件不断放大、追溯、阐释甚至解构和过度阐释,从而形成所谓的网络话题,所有的围观及表达意见,都是极其容易、廉价和几乎无代价的。事实上这是一种人为的切割,将原本正常生活内容从它所附属的生活情境中切割下来,以供别人观瞻、讨论。当生活被作为标本置于观察者的显微镜下时,生活本身的意义已经风干,除了提供各式各样的话题之外,自身不再有任何价值。
我们会看到这种网络聚焦是对生命体验的背离,它将真实、饱满的生活分离出来,成为网民们的口头谈资。叶蓝秋的遭遇恰恰是这一分离的真实反映,对于电台记者、话题嘉宾、各式网民而言,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叶蓝秋本人的生活境遇,甚至也不是该事件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这一事件所具有的信息价值及观看效应,在这里,“看”本身就是意义,也是价值的所在,围绕这一“看”的行为,各方博弈者适时地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巧妙地添加进去,从而达到广告效果,“看”转换为广告,是各方推动网络围观的利益核心所在。在这里,网民是受众,各种公司机构是利益置入方,而叶蓝秋本身则被动地成为广告的附载体。我们在参与的同时,丢失了自我的真实。


《火蓝刀锋》影评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四大看点
《杀戮》影评:锐利的刀锋
《人狼大战》观后感:最恐怖的不是狼,而是孤独
《雏菊》观后感
《127小时》观后感
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影评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