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饥饿游戏》不是第一个让一票人玩残杀游戏的影片,特别是让小朋友出镜,它更不是影片内容的先河。但在国内院线可以如此堂皇的上映,这倒是鲜有的一例。喜欢这一类型的族群对于草芥人命的事总是热情非常,能在电影院中几百寸的屏幕上看当然会有hi到翻的快感,不过前提是总局的剪刀必须安分守己。然而可以料想得到的是,《饥饿游戏》注定不会把残暴完全呈现,毕竟是群孩子,现下的社会还未沉沦到明目张胆让未成年人在大银幕上干太残忍的事的地步。
《饥饿游戏》与日本一部非常相似的系列影片《大逃杀》有所不同,影片的画面在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异常浓烈的色彩,夸张得让人很不舒服,特别是片中的ladygaga版女秘书,天雷轰轰的造型在喜感之余带着讽刺。把“贡品”塑造成偶像的创意不错,有点类似英国电视剧《黑镜》中的一出剧情,空虚的欢乐背后总看到苦涩的味道。
真正的屠戮是在剧情发展一个多小时后开始,女主角此时已经在虚拟的电视结局中给观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身边的男子对她有了很深厚的情感(不一定是爱情)。这未免有些给角色加包袱的感觉,也让剧情显得拖沓。但是考虑到系列性,作为四部曲的开篇影片,暂且将它视作铺垫也未尝不可。
只是,在残杀游戏进入赛程后,除了开始哄抢武器的部分有些血腥的规模,而且是资质平庸的血腥以外,剧情都表现得相当平和。近半个小时的镜头只是集中在女主角逃亡和反击的部分,显而易见这是在塑造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的女性英雄形象,这个角色有战士的坚韧、天使的善良、特工的冷静和邻家女孩的亲切感。
颇为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中科幻元素的运用巧妙,调和了杀戮的生硬,使之带有更强的娱乐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女主被森林大火赶回赛区,随时出现的各种路障以及怪兽等等,都带着电子时代无所不能的绝对优势。这比起《大逃杀》和《死刑犯》中纯粹的、直接的杀戮要更加有趣和丰富。只是,这样的科技水平有些不符合逻辑,甚至带着极权的思想。
有新戏码,不等于《饥饿游戏》就比《大逃杀》更好看。太过温情的表达会让剧情变得荒谬,在险境之下绝少有人会选择长久的抒情,更有可能因为害怕死亡而奋起反抗。或许是原创者想要表达某种思想,导演希望这一思想能在片中得以传承,不过方式却不恰当,或者说尺度拿捏得不够好。莫名其妙的漏洞,给剧情带来了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和无法成立的逻辑。
另有半路杀出的协助者,使女主得以顺利过关的做法并不高明,有干涉剧情正常发展的嫌疑。这样的行为等于在告诉观众,导演就是上帝,可以任意改变人物的命运,这是很不道德的,也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品质感。
在本片中,贫民区的现实问题也和游戏发生微妙的联系,这试图将影片格局扩大的做法其实可以考虑加重戏码,这样既能抬高影片的层次,也又能引发战斗现场更多的可能性,增强影片的可看性。遗憾的是,导演只让这样的状况闪现了几秒,纯粹是为了让12区的两位主角能活到最后找到一个笨拙的借口。
从影片中不难看出《饥饿游戏》本身有自己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是不是任何小说都能在完好无损保持本质的基础上成为一部好电影的,也有可能这部小说遇人不淑,没碰上天才编剧和导演,致使影片演到最后都没能有值得回味或者赞赏的地方。
《近距离击杀》影评:谁的谎言是可信的《穿普拉达的女王》观后感(三)电影《小时代》影评《惊魂游戏》影评:国产惊悚电影还能走多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爱你》观后感《第一次》影评:爱之诚恳与生之赞歌电影《社交网络》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