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秘扇》影评
在没有做任何功课的情况下看了这部电影。也就是既没有看剧情简介也没有去了解别人的评价,更不用谈看过原著小说了。虽然看完电影之后还算是补课般地去看了些评论甚至长篇的影评,但已经改变不了单单的电影在我心目中的评价。觉得自己的评价与网络上任一种主流呼声都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在这里尽量把自己的意见完全地整理出来。
很明显影片希望表达的主题是女性之间最真挚牢固的感情,但遗憾的是,在这样104分钟的篇幅、这样大的剧情容量之下,主题没有充分深化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在104分钟里塞进去的元素太多,才冲淡了全片的主题。所以在主题的塑造上本片实在只能算失败,全片给人剧情非常弱的感觉,其实就是主题的弱化造成的。
个人认为主题被各种元素所削弱,恰恰反映了这些旁支的元素在表现上非常成功。清末的部分简直可以说是反映清末中国内陆生活的一张鲜活的风俗画。扮相、建筑、场景、乡土演员的口音、还有穿插始终的民歌营造出极好的氛围。(在这之中李冰冰的普通话确实不协调,也是电影的一大遗憾吧。)对那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在看的时候一定会连连会心而笑:那就是纸面上的叙述变成了呈现在眼前画面的感动。当然,7.15起看到这场电影的美国人民更是会被这样的风情迷倒(这就是敢在美国上映的底气所在)。
电影的另一个主舞台是现代上海(九十年代与当下)。九十年代的上海里弄除了两位女主演怎么都别扭的扮嫩妆容以外非常真实。在那个时代去过上海或者在那里生活的人肯定会感到万分亲切。而当下的上海其国际化大都市与拆迁中老城区这两个形象共生的关系被镜头诠释得恰到好处,平衡性堪称完美。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身名牌的尼娜在索菲亚父亲生前常去的澡堂二楼等待时的那个镜头,巨大水泥柱支持起来的澡堂开着的窗户外面是无色而残破的上世纪建筑棱角。这个点面的对比非常摄人心魂。上海的变化是这个时间跨度一定会提到的背景,但是处理得太好(如本片)就会毫不留情地冲淡主题。不过话又说回来,平衡点确实很难掌控。处理得到位至少多点怀旧与感慨(笑。
从女性主人公生发的第二主题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害的认识和反思个人觉得仍然差点,当代上海场景中出现的专题展览馆给我的感觉是太现代艺术(特别是那些雕塑)阻碍了内容的传达。当然也可能是我比较保守。不过第二主题在清末中国的舞台上展开得比第一主题好很多:百合和雪花童年裹脚的经历、百合成亲时新郎对三寸金莲的偏执以及两位女主角颤抖的走路姿势都刻画得到位入骨。有人在影评中把两位女性对待一切的态度总结为“隐忍”,很准确,也很令人心痛。但是隐忍不只是面对封建不公平而表现出的姿态,在索菲亚和尼娜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性格的传承。
影片中个人最喜欢的还要数姜武和全智贤的夫妻对手戏。这种夫妻关系具有国情的典型性:以女方以家庭稳定存在作目的忍让作为基石。男人是家庭的中心,外界包袱的承担者,压力同样巨大。非常真实。看着姜武在荧屏上痛打全智贤(雪花)而对方毫不还手,我感到现实的棱角在刺痛自己。无能为力。雪花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他把悲伤都握在他的拳头里”。这样一种婚姻关系如何改变,应该是看过电影的人得去思考的。
最后说点零碎的。李冰冰的英语口语非常的笨拙(虽然这不是什么新发现,但很煞风景);休·杰克曼一出场就让周围的角色黯然失色(以及他的歌唱得很有感觉)。一帮有国际知名度的人物(包括邓文迪啊邓文迪)都几乎只是出来串个场,我想她们的作用还是吸引大洋彼岸的usd吧。总结就是,虽然不是佳作,但总有能让你感动的细节。哪怕只是一个镜头也有期待的价值。画面感真的不错。
《特工艾米拉》观后感《精武门》观后感电影《3096天》观后感《飞越老人院》影评:用悲悯的语调讲述老的活法儿影评《如果·爱》《阿甘正传》观后感(六)影评:回味《杀生》的苦涩与微醺《一夜惊喜》影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