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影评:冯小刚的呕心历血之作
也许只有像冯小刚这样有票房号召力、有品牌效应的导演才敢碰《一九四二》这样的题材。影片前景中衣不蔽体的难民和始终荒凉的环境等毫无养眼之处。如果说冯小刚历来主要靠的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以及葛优压阵,那么这一次,冯导是在借自己和观众共同的民族情感与之进行交流。影片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冯导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中包含有对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老百姓生存、生活状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延展至今的部分民族性格之形成的追根溯源。同时这是一次对国民“吃饭”问题的刨根问底,是对苦难民族史的一次正面回顾。喧嚣的大屏幕终于迎来一部能够反映中国民众面貌的电影,没有浮华、没有矫揉,只有真诚。
影片人物众多,上至国民政府最高层,下至底层普通老百姓,线索纷繁。以河南千万村民集体逃荒为主线,穿插有深入一线报道的美国记者、西方传教士、国民政府高层的外交活动、地方政府官员的利益分配,甚至还把反法西斯战争作为影片的背景。该片的视角也是多元化的,既有逃荒难民的,又有美国记者的,更有国民政府官员的,这些复杂的人物、事件、视点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宏大的布局。
较冯导的《唐山大地震》而言,本片有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没有刻意地煽情,苦情戏均做到点到为止,留有余白。更为难得的是:于悲痛、哀鸣蔓延之际,往往会有一两句点睛的台词及时冲淡悲剧意味;但这些看似喜剧的设计却又能令观众欲笑不能,悲从喜来。如老东家的存粮被炸飞后,他唠叨后悔的是:“当初为什么不多借给瞎鹿一斗米?”;又如其女星星在窑子伺候客人时弯不下腰,她的解释是“吃得太多了”。
该片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比较丰满。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生存一再放低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于结尾处却显现出母性之光;李雪健饰演的李培基是影片中少有的亮光,这多少慰藉了观众的“清官”情结,但冯导最后还是以冰冷的三百万人饿死的惨痛事实,颠覆了观众的期待;张涵予饰演的基督教徒安西满,既是在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部分,又是在含蓄地指出西方宗教在中国这个国度中的格格不入。张默饰演的长工栓柱是该片中戏份最强的,有一条非常完整的性格发展线索,从老东家的长工,盼望着能与星星结婚,到理想幻灭,后又迫于生活跟花枝结合,到最后血性使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惨死日本人刀下。
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基调太过消极,影片自始至终都缺乏希望。本片描写苦难非常到位,但是如果仅以展示苦难为唯一任务,而缺乏希望之光,那么在审美意义上该片还是不能更上层楼。二是影片基本上没有戏剧冲突。处于前景中的逃荒难民这一线索和后景中国民政府高层的线索仅在几个点上稍许交叉,可惜都没有做足文章,如老东家来到洛阳城外,明明是难民但却领不到救济粮,这就和政府赈灾的工作对上了;又如当贪污赈灾粮的官员被枪毙时,老东家和栓柱的对话也算是两条线索的一个小碰撞,寓意很丰富。只可惜这样的情节设计得太少,分量不够。
《雨中的树》影评:用平凡书写卓越的人生诗篇《金刚王·死亡救赎》影评《邋遢大王奇遇记》观后感《为黛西小姐开车》观后感《玩命追踪》影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迷离档案》观后感《儿女的战争》观后感《铁甲钢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