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复仇者联盟》影评:好莱坞的“葫芦娃”
时间:2023-08-21    点击:148
像这种组团打怪的模式,其实是人类文化中一种源远流长的叙事类型,在众多民族的民间故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类似“十兄弟”样式的传奇,几位各怀绝技的兄弟姐妹们济济一堂,最后成功合体,必然打得反派boss屁滚尿流。
在大陆的影视作品中,这类模式最出名的要数《葫芦娃》了,在这部剪纸动画片中,七只神奇葫芦孕育出了七个各有神通的小男孩,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技能特点,文攻武斗,让那蝎子精、蛇精不敢再嚣张——从故事模式上来看,《复仇者联盟》跟《葫芦娃》其实如出一辙,当然,其间的文化意涵截然不同,一个最直观的区别就是,《葫芦娃》的主人公是孩子,是让未成年人走上了对敌作战的第一线,观众很难看到成年人对葫芦娃们的帮助(比哈利•波特还孤军奋战);《复仇者联盟》里可都是金刚铁骨的成年人,在“神盾局”的指挥下,这实际上是一场大规模的反恐战争(真有小孩出战,难免会影响到影片的分级,毕竟这不是《非常小特工》)。
当然,好莱坞的文化霸权意识依然在《复仇者联盟》里汹涌澎湃,打到最后,还是一场美国英雄保护地球的游戏。从历史源流上看,其实“复仇者联盟”在上世纪60年代在漫画中就出现了,不过在当时漫威的漫画书里,“复仇者联盟”的原始成员是钢铁侠、绿巨人、雷神、黄蜂女和蚂蚁人,他们的出现,也应对着同一时期另一家漫画巨头dc漫画的“正义联盟”——后者成员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超人、蝙蝠侠、绿灯侠、闪电侠、神奇女侠、水行侠等等,美国漫画文化中历来有着强悍的超级英雄传统(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故事承担着美国民族神话的功能),在版权分属漫威和dc两大阵营的情况下,出现“复仇者联盟”和“正义联盟”两大组织,也符合资本逻辑(不过这也意味着,除非有强势的资本整合,我们是很难看到钢铁侠、绿巨人跟超人、蝙蝠侠在一起组队了)。
对于几辈人都看着这些超级英雄漫画长大的美国观众来说,《复仇者联盟》登上银幕,自然像过节般热闹,而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免有些“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不过漫威的世界观设定本来就在一个名为“地球616”的平行宇宙里,各种怪力乱神悉数登场,倒也不出意外。关键是,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数部《钢铁侠》《雷神》《绿巨人》《美国队长》的电影进入大陆,已经给了大陆观众们有效的文化“洗礼”(鹰眼、黑寡妇、甚至以“神盾局”组织来做主角的电影都在筹备中),但即使你对这些英雄一无所知,单看《复仇者联盟》,故事也是独立成章的——一个坏蛋被传送到地球上,他要干大坏事,然后,一批超级英雄被召唤出来组队反击它。从近些年的华语电影的角度看,这种故事模式也不鲜见,《少林足球》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师兄们被召唤完毕,便组团去通关。
关键在于,《复仇者联盟》中的每一个英雄都个性鲜明,即使你从没见过他,也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英雄的出场,编导都是颇费心思的,黑寡妇俄国受审、钢铁侠高帅富亮相、绿巨人隐居行医、雷神暴躁从天而降,每一个都个性十足。而“神盾局”那艘从海里直升到天上的隐形(不是雷达信号隐形,而是肉眼光学隐形)“空天母舰”的登场,就使得观众们迅速找到了《变形金刚》《超级战舰》之类的感觉——你瞧,美国人又厉兵秣马了,外星人的进攻真是迫在眉睫啊!不过老美全是神一样的队友,他们一定能打败外星人,保卫世界和平的。
作为一部狗血动作大戏,《复仇者联盟》的一个法宝就在于喜剧元素的使用,在这样一部宣扬大美国主义的作品里,我们却时时能感受到反讽、自嘲甚至无厘头的渲染,一方面这使得整部影片节奏张驰有度,观众乐此不疲(跟《碟中谍4》的成功一个道理);另一方面,无形中这也降低了抒情/煽情的难度,一些宏大的价值观被低姿态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他们当然不会断然拒绝。
现在想想,咱们的文化真是温和啊,“八仙”的故事好不容易集齐了八位超级英雄,可他们各显神通也就是渡海罢了,一点侵略性也没有啊。(《南都周刊》)


《愤怒的小孩》影评:小孩的无奈
电影大片观后感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观后感
《你好外星人》剧评(一)
影片《重返地球》观后感
《超级战舰》影评:热血就够了啊
《变形金刚3》观后感:为霸天虎们伸冤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