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大片的观众而言,所谓的“神探”亨特张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影片从头至尾都没有激烈的出生入死场面,也没有百转曲折的破案情节,一切如张慧领自己所说,这不是在演电影,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简单直接。
《神探亨特张》从现实生活中剪取了几个断层,从故事上来说,并不具备纵贯到底的连贯性。所以,观众所看的、所感同身受的并不是故事,而就是这些斑驳却鲜活的人物,从便衣警察到小偷小摸。不过,对于这些或看过或听过的人和事,影片并没有透露出多少鲜明的来自于创作者的判断。它不像《疯狂的石头》,三个毛贼在众人的避鼠似的走开,只留下孤零零的贼盘算下一站的胜利。虽说没有鲜明的态度,但是影片仍然有意无意的给与观者一丝希望,就像片中那些被仔细地一一铲除的地面小广告。
不可否认影片对现实有着精细、耐心的呈现,有评论者亦将此称为新现实主义。不知这般定义是在何种坐标对比中产生的,但是所谓“新现实主义”的溢美定义多少有些恭维。因为,面对着当下社会的各种“你懂得”的制度,影片做出了极明显的市场化处理,到头来,苦逼样十足的一盲一瘸仍然上演着好莱坞似的双雄对决,所不同的是,群众性场面的发生在增加了社会正能量表现的同时,也带着出离了现实的荒诞感。这些都并非是批评,因为说到底,对于更大多是观众而言,看电影依然是奔着希望。
末了,在亨特张的经验指导下的一系列短促的指认偷窃者之后,张发财团伙被摧毁。从碰瓷儿的到测字儿的到捣鼓假币再到偷窃团伙,这些草根人物在既是现实又是地下的城邦苟且,然后被一一打破。这样的经由斗争而来的胜利果实,再加上一哄而散、热血奔跑的群众性场面,犹如来自庶民的胜利。不过,直面现实,或者退一步说,对于消极者而言,所谓庶民的胜利,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它与现实无关,与电影有关。正是因为有它,电影的抚慰功能才得以发挥。或许对于“新现实主义”的解读也该从这一点出发,有点滴的现实没错,而“新”字的增加恰恰来自于电影所夹带的庶民的胜利。毕竟,很多时候导引出美好的的并不是什么永恒的正义之剑,而只是那一瞬间的情感。
将庶民的胜利延展,正如将影片中的现实延伸。对于人的使用,成就了景观。从影片本身以及相关的字里行间,影片都将这些@人与草根、民间联系起来,但问题是,这些网络红人本身所代表的只能是精英分子或知识分子,与草根、民间相隔了太远。隔阂虽然没有在表演上制造麻烦,甚至对表演贡献了正能量,但是相隔所带来的正如影片中那些监控镜头似的远观,虽然看到了现实模样,但失去了更多细节。再者,对于他们这些@人的使用,更体现出影片直接的营销观,对于电影而言,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或许并不再新鲜,但是《神探亨特张》对它的使用,却堪称创意。对这部电影而言,这些带@的名人对影片是最大的正能量,但这一点其实与影片好坏并没有完全的联系。
《神探亨特张》里夹杂了现实与胜利法,但是一部电影能看到多少黑白,又能带来多少希望呢?对个体而言,或许永远都需要警惕,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由希望、情感所带来的松懈下,不会斜刺里横亘一记冷刀,不会有反复碾过的轮胎。电影之于现实,仍然嫌少。
粗粝的现实里往往有细腻的纹理,犹如影片中偷抢拐骗之人那些人情味,那些信誓旦旦的价值观。无论是负面形象如那些小偷小摸,还是正面形象如老张,所有的人都是老张面对镜头发泄出的负能量。但是究竟负负得正,还是在永无止境的负下去,现实并不会给予答案,能给出答案的只能来自个体本身。
《天浴》观后感《遗落战境》影评《桃姐》观后感:子欲养亲不在《西藏往事》影评《洛杉矶之战》影评:带着平常心去看《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灵魂战车2》影评:呼啸而来的暴力大魔神《我十一》影评:虽冗长,但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