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赖以成名的都市喜剧在中国数十年长盛不衰,其间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比别人更了解人民,甚至在某些阶段,他的趣味与立场与人民保持了一致。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他坦诚表达自己不可能成为象牙塔中的人物,他自始自终是人民中的一员,这如同面对一个永不枯竭的素材源泉因此冯小刚向来有着丰沛的选择,但也正是如此的了解,有些善良下的丑陋便愈发难以掩饰。
这恐怕是他筹拍《一九四二》的最主要原因,在取得票房与声望的双丰收之后,他开始要对自己曾所处的阶层做一次集体反思,说小一点,也是冯小刚对成功后的一次自我怀疑,这是成功者的惯用逻辑,中产阶级对苦难的关注,透出的也是精英立场,这个立场与普罗对应,所谓真相的还原、甚至连客观都是难以成立的。这也使导演个人对历史的悲悯会透露出几丝不易察觉的矫饰。更因为矛盾不在一个维度,所以结局会被轻易和解。
历史由人构成,如果人被否定了,历史则注定失去温度。《一九四二》成片中,冯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民骨子的卑鄙与奴性。其在单一到近可忽略的故事情节里,提取人性表情的手段可谓是高明,在处处平实景景写真的历史长卷里,人物的行为语言常带有弦外之音的意指,也许导演想透过这些细微之处更加立体地展示那段历史的蛮荒感,但这些细节却如蛛丝马迹一般提醒这观众进入导演已有明确答案的预设之中,这令《一九四二》的成片多少显得不那么诚实,或者是导演的不自信,在一个即成的事实面前,所有强加的意义与符号都将损耗故事原本的张力,如同电视剧里的坏人,杀人越货就代表了他的身份与品性,没必要剃个秃子挂条链子腰里再别把刀。
总之,这是种不自然。
作为冯小刚坚定的拥趸,《一九四二》是我对其较为失望的一部,(之前只有跟风之作的《夜宴》)。无论这部电影展示给了我怎么样的国民性,我始终都能看见冯导欲说还羞的表达,面对这样一段历史,三百万人的牺牲、二十年的准备,我没有看到寸寸山河寸寸血的残酷,反倒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模糊,我想,这绝不会是一个性情中人的本意。
那么又有什么原因使冯小刚对这部电影失去了诚实呢,答案只能是妥协。早期与王朔联手阶段,冯小刚曾遭遇过当局的冷遇,即使97年后冯小刚凭借一部《甲方乙方》沉潭泛起,随后顺风顺水,但之前的阴影始终没有完全消除。冯小刚导演至情至性是真,但也仅限面对媒体时,凡遇到真正的对手,或者必须黑白分明的选择时,冯导性格中的软弱便彰显出来,《一九四二》这个题材,应该触碰到更为尖锐的问题,而并不是如此含蓄的表达,他缺少的不是手术刀,而是一颗勇敢的心。这是我对《一九四二》成片的些许感念,我依旧对冯小刚导演怀有期待,因为从这部成片中,我仿佛能看到冯导心里那部《一九四二》的影子。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麻辣女兵》影评:不要去嫉妒别人的人生《速度与激情6》影评:双份光头的美味《建国大业》观后感《窃听风云3》影评:叶璇诠释最毒女人心《分手合约》观后感(三)《春娇与志明》影评:屌丝上天堂《火影忍者》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