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影评:黑客与圈钱矩阵
那还是1999年。全世界观众和影评家正在为詹姆斯?卡梅隆的《铁达尼号》摇旗呐喊,他们说看完我都哭了这电影真凄惨;他们说这里的特效真了不起听说剧组用了一个容量高达10gb的硬盘阵列。1999年。日本的《攻壳机动队》上映已经5年,了解这部日本动画片的爱好者在欧美被斥为“宅男”;《终结者》系列已成咏痕经典,众人关注州长的肌肉程度却高于关注这部影片的末世情结与赛博朋克思考;中国功夫刚刚开始在好莱坞流行,很快成为美国b级录影带的常客。1999年。it产业蓬勃发展。网络接入千家万户。web2.0技术滋润下的网络公民或歇斯底里或目无法纪。网络资源唾手可得,所有人膜拜的仅仅是一根电话的铜缆。有人为它自杀,有人为它坐牢。1999年,神棍诺查丹玛斯的最后一桩预言即将应验。预言书上的后续是神秘的空白。不发生意味着一无所有。谁也不知道在即将到来的世纪之交与崭新的21世纪会发生什么。人们在未知与憧憬的双重刺激下陷入麻木与浮躁。时间回溯一年。好莱坞有这样一对兄弟导演,混迹这许多年,作品寥寥。多的只是满脑子奇思妙想。他们姓沃卓斯基。有一天兄弟俩的拉里对安迪耳语一番,在纸上几笔勾勒出了一个赛博朋克小故事。尔后他们把它写了出来。拿着一个怎么看怎么不靠谱的剧本圈来了不超过三千万美元——同时期的《泰坦尼克号》投资是两个亿。找了一个过气动作男星、一群三线龙套、一个香港武术指导、一群从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疯狂特效师。这些齐了以后,他们见这样很好,于是说:“要有光。”他们是他们笔下世界的上帝。矩阵听见了他们的声音;锡安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不久全世界都听见了。matrix,直译“母体、子宫;矩阵”,一个包容的存在,一副含有脐带的外壳;一个只与数学有关的概念。中译《黑客帝国》。但显然不准确。那里没有帝制,只有无形的奴役;那里少有黑客,有的只是默默忍痛默默狂欢的普通人。以及一个不世出的、万众翘首期待的the one。然而第三部结尾先知微微一笑,一切皆归于庄周之蝶。这种幻灭感与末世情结配合尼奥的风衣让人欲罢不能。当然,还有在三步曲的每个时代皆飞跃巅峰的特效。数字打造数字化极限生存,而人们却早已看腻了杰克和露丝的缠绵、枪弹横飞的迈阿密街头,甚至黑武士挥舞的光剑。人们当然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imdb 8.5排名史上第33,票房奇迹,文化偶像,绵延21世纪头几年的黑客浪潮,以及三部曲附赠的庞大完整的世界观。这些似乎还不足以构成一部伟大影片的全部。但说起世界观,《matrix》却又可以骄傲地抬起头来。历史上,并不是每部电影都有机会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满世界。《星球大战》做到了,并且淋漓尽致,所以只要电影存在一天,人们便会记住这个名字一天;《指环王》做到了,因为她只是将托尔金毕生的心血转化为够格的影象;而其余经典作品中,能够为观众构筑一个完整的、有来龙去脉的、富于互相制约规则的世界的电影又能有几部?无须再提尼奥刚刚爬出母体,看见漫无边际的人体电池阵列时的震撼;也罔论锡安城的困窘坚韧与矩阵世界浮华荼糜的对比。单看制作组用心良苦地拍摄一部反映矩阵世界历史与细节的《黑客帝国动画版》的诚意,便能体会这套世界观的宏大;不仅仅是想象力的堆砌,更是旧概念与新概念的杂糅与喷薄。我始终认为,堪称伟大的《matrix》中的关键词,不是尼奥,不是机器乌贼,不是红色药丸。而是概念。锁匠,三位一体,尼布甲尼撒号,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头已经足够让考据狂忙活一阵子。《matrix》当中不仅有希腊神话、基督教经典、老庄哲学的引用,甚至有这些毫不相干概念的交叉解构。看见女主角与尼奥的一吻,观众尚能隐约明白为什么她的名字叫“trinity”;而名唤基督教炽天使的“seraph”甫一登场,却竟是个武艺高强着唐装的亚洲青年;如果说法国贵族豢养的病毒兄弟杀手是种对优雅的膜拜,那最终异化为自主人工智能的史密斯特工就是对经典的敬礼:押井守早在94年的《攻壳机动队》中就提出了“高密度聚合的电子线路与适当的程序编制能否产生网络中的灵魂”这一问题,而《matrix》告诉我们,可以。然而《matrix》中的概念,却不仅仅是如昆汀一般从以往的不同题材影片中贩卖概念。她将无数宗教典籍、武学经典、程序员手册中的概念收集完全,融合在一个全是接口的世界观中,发现完全合适。不仅合适,这种杂糅的思考构成了《matrix》的灵魂。尼奥的前身——安德森先生是个普通人,他过着双重生活:白天是it公司的程序员,晚上化身潦倒的电脑黑客。最近他总是做梦,而这梦境仿佛比现实更真实,他却不知道另一种双重生活正向自己招手。在《matrix》中,这样的叙述桥段比比皆是。而它们的用意却远不止双重生活那么简单。作为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matrix》强迫观众进行哲学思考。它的世界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本身的一场宏伟思辩。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目见的是否真实,如若不然,什么才是真实?这些是《matrix》留下的问题。我们很容易联想起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庄周梦蝶。尼奥、打破记录的短跑运动员(见《黑客帝国动画版》短片《世界纪录》)、自杀的滑板少年(见《黑客帝国动画板》短片《孩子的故事》),他们不约而同地在生活中目睹异象,在梦中看见恍若真实的影象。然而,在某个时刻之前,他们统统相信自己目力所及的真实。不管梦境如何逼真,毕竟也只是梦境。但影片终究回告诉观众,人们一直以来坚守的认知堡垒从来未曾真实过;真实才是梦境,梦境才是真实。当通晓一切的尼奥再度接入矩阵,找回自己从前的身份时,他会如何面对现已在梦中的自己?安德森先生梦见了尼奥,尼奥又回过头来拥抱自己的梦境——在那里他是安德森。就在这种角色的转换、从堂皇的虚拟世界到满目疮痍的真实世界的巨大反差中,观众的脊背会兀自不住发凉。那里的一切太真实,真实到令人生疑;那里的世界太虚假,虚假到让人甘心接受催眠。《matrix》在世界观层面的思考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时值世纪末,末世情结大爆发的时节。被畸形发展的物质文化所笼罩的人们对一切充满怀疑,生与死、善与恶、存在与虚无都不再确定;美学研究上,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好奇;甚至物理学前沿也提出了“膜宇宙”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多重世界假说。就在一切都前所未有迷惘的当口,《matrix》横空出世。它没有给出答案,却提供给人们无数可能性,以及一种呐喊的冲动。从这个角度看,《matrix》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影像范畴。无论是向美学堡垒进军,还是成为新世纪精神图腾,《matrix》皆当之无愧。也许这并非它的本意;它也许只是想用新兴的概念——包括那些隐藏意象打造一部“好看”的影片。但它无意间却走得太远了。也许第一部《matrix》上映前,主创团队并未料到它会遭到如此深刻的读解。但它的可读性实在是太难以被忽视了,这正是身为一部经典影片不可或缺的要素。我想起了另一部无可争辩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改编自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说,库布里克同样在其中加入了让人们读解了半个世纪的哲学元素。与《matrix》相比,一部是华丽而肃杀的太空歌剧,一部是激进而新锐的赛博史诗。前者在运镜、配乐、细节处理上更具大师风范,后者在蕴藏思考方面却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讽刺的是,前者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几乎揽获所有提名,最终却只得到一尊与其用意相当无干的奖项——特效。时光流转,四十年后的《matrix》照样得不到学院派的一致赏识,但此时“特效”一项的涵义早已今非昔比。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使用大量特效镜头只是锦上添花,那《matrix》中的特效已经成了融入它血液的一部分。它承载了《matrix》的大部分理想与艺术追求,更承担了笔者心目中一部经典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以及其带来的观影快感。后者说直白些,就是票房。记得在好莱坞起步不久的阶段,学院奖有一个特殊的奖项“最佳技术进步奖”,用以奖励那些新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莱卡、柯达等知名企业都曾染指这个奖项。到了《matrix》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影像体验,而这正是学院奖古往今来一直在鼓励的。《matrix》圆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富于试验色彩、令人瞠目结舌的新型特技镜头在片中比比皆是。借助电脑,《matrix》完成了自我的羽化以及对主旨的呼应。细品《matrix》在技术层面上的各种三味,所能想起的只有一个词“突破”。慢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已十分成熟,《matrix》独辟蹊径,用计算机控制的数十台数码摄影机实现了活动慢镜头——“子弹时间”,崔尼蒂飞身时那个180度的旋转镜头在1999年不知令多少观众摒住了呼吸。为了在电影中展现中国功夫,“motion capture”动态捕捉技术被制作组用到了极致,配合新出现的绿幕技术才让立体建模的尼奥如此真实。拍摄尼奥一人力战数百名史密斯特工时,仅仅一个长镜头就几乎使用了特技组掌握的所有特效,包括号称从来没有人使用过的“多重角色表情系统”(让荧幕中数百名长相一致的史密斯同时根据物理环境做出不同反应的技术,需要计算机的海量计算支持)——《matrix》无意间又制造了一项第一。当然,第一部的票房已经让第二部的特效人员有许多钱可以烧。下一部采用了类似技术的经典电影,不是别家,正是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3》,imdb十名以内的伟大作品。《matrix》无疑是疯狂的。疯狂不仅仅因为它极高的文艺价值,更因为它令观众尖叫并肃然起敬的功力之深。有果必有因,白热票房的背后,是《matrix》在技术方面的成熟与大胆。她突破前人,影响后人;其技术上的成就,二十年来只有不朽的《星球大战》系列能够有过之。一部电影是否够格被称为经典,我认为不外乎取决于两个方面:艺术和技术。其下又可细分,其所指领域也不一定雷同。《卡萨布兰卡》是经典,因为它超越时代的表演、运镜和剧作——这大抵都可归类于艺术;《星球大战》系列是经典,因为它的世界观、情节、设定以及特效——少有的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影片;库布里克的影片几乎都能归为经典,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中浸淫的超前思考,对人类在后工业时代生存状况的担忧——艺术与技术在这里达到了一种和谐。之所以将《matrix》归类为经典,不仅因为她在技术上的遥遥领先以及其带来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公认的经典影片亏钱者甚众。但高收益毕竟反映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即影片在观众群中引起的共鸣),更因为她在上世纪末令人耳目一新的高度思想性与新旧概念的信手拈来;而不论今日如何评说,《matrix》都已经在电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尼奥的黑风衣抖开的瞬间,人们目见的不是数不清的用于耍酷的枪械,而是一个影象新纪元的冉冉升起。
《机械战警》观后感《大话天仙》影评《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子》观后感《赛车总动员2》观后感《一夜惊喜》观后感:意外怀孕怎么办《冷山》观后感《明日边缘》影评:好看不解渴《新泽西女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