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搜索》影评:叶蓝秋--新“全民女神”
时间:2023-10-16    点击:157
陈凯歌导演的《搜索》中,造成女白领叶蓝秋悲剧的直接推手,就是人们生活中无时不刻不会接触到的工具——媒体。叶蓝秋因为不让座遭到铺天盖地的指责和批判,而借由这样一个不让座事件,借由媒体的选择和记者陈若兮的选择,整个事情又过渡到了涉及到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以及“不要脸的小三”这样的指责,事件的走向出乎意料,在各种媒体、各种手段的合力下,一起感伤的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看完电影,最先让人思考的,就是媒体该如何表达?在这些社会事件中,媒体所谓的公正与客观应该怎样保持,很明显的是,在《搜索》中,姚晨饰演的陈若兮对事件的重点做了刻意的选择,而且,她动用了自己的社会关系,力图让这个事件炒热。这种功利性的目的,很难说就做到了公平正义,履行了第三只眼的职责。而之后陈若兮对视频素材的选择与弃用,就更难说的上对得起记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责任感了。
在传统媒体——电视提供了信息的渠道和可信度的保障之后,网络这一新媒体也进入到陈凯歌导演此次作品的考量之中,电影里各色人等在网络上随意发言,没有真实性和责任的直接匹配,这些言论就自由的多。导演用了一些篇幅来展示这些言论,快速、凌厉的剪切直接给观众一种网络言论多样化、直白、没有禁忌之感,叶蓝秋的身份证照片、个人简历、工作岗位等信息直接就被暴露到网络之上,而之后被恶搞的照片、被指责的罪名、无处不在的网络谩骂,就更是让叶蓝秋本就悲情的生活蒙上了回归不了的阴影。
再看看陈凯歌导演在电影中所展示的其他媒体众相,一举成名之后的红火,实习记者的小悲催,互相借手的帮忙,这期间的交易似乎也并不是全部光明磊落……陈凯歌导演的文人本性再次展露无疑,但死了一个叶蓝秋,真的可以换回大众寻求或者远离的真相吗?
高圆圆在片中把叶蓝秋的美丽坚强诠释得想到准确,有的时候甚至觉得那个倔强坚韧的叶蓝秋就是高圆圆自己。如果说张艺谋选角的眼光是源于他早年摄影师时期对美的独特见解,那么陈凯歌对于角色的选择则是多了份儒雅与知性,程蝶衣与叶蓝秋都是。高圆圆受访时曾表示第一次见陈凯歌非常紧张,都不敢说话,导演问你觉得做演员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我就从脑子里搜了一堆理论,语无伦次……的确,陈凯歌够胆,从《十七岁的单车》到《南京,南京》再到《单身男女》,高圆圆适时的颠覆了以往的所有,彻底的在《搜索》中绽放。片中,叶蓝秋的那双眼睛有时清澈,有时闪过愤怒,有时流露出动人的凄楚,有时浮现出聪敏的狐媚甚至一闪而过的邪恶,美极了。高圆圆赋予了角色一切,这是叶蓝秋与高圆圆的完美合体。
正所谓人言可畏,从阮玲玉到林黛玉,再到无数是非漩涡中的人,自杀不仅是加缪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终极命题,也是很多女性直寻解决的方式。叶蓝秋最终没有选择把自己的淋巴癌诊断书晒到网上去博取原谅和同情,最终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并且用死亡来向世人证明他们的无知与无情,这种方式让她的死蒙上了一种壮烈。但同时也难免让人觉得她的死有一定逃避的味道,逃避了网络上那些可怕的无形的凶器,更逃避了她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死法,杨守诚必然会怀念她一辈子。也就是在那一刻,叶蓝秋也变成了真正的“全民女神”,不管是对杨守诚还是对观众,都是。
整部影片的真相,就在这“搜索”二字的含义当中,人们搜寻真相,却几乎很难接近真相,被媒体蒙蔽,被眼见所欺骗。回头再想想微博上成日被转发的各种或真或假的各色消息,以及每个微博主假借正义所发出的人肉搜索的博文,想想都不寒而栗,正如电影中所说的,媒体无孔不入,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成了另外一个叶蓝秋。


《千与千寻》观后感(二)
电影《远山》观后感:敬佩张老汉的胆识、坚韧和智慧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八)
《如果·爱》影评:没有如果
电视剧《龙门镖局》剧评
《鸡排英雄》影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鱼吃大鱼》影评:当会计爱上设计师
《夏洛特的网》观后感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