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男朋友》影评:忠良仁美自古难全
很多人说杨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有着很多其他台湾电影的影子在,觉得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青春,《蓝色大门》的感情,《九降风》的无奈。个人觉得这种影子的存在是无可奈何的,《女朋友·男朋友》一片和上述三部电影以及其他的台湾电影一样,属于台湾风格电影,也是几年来台湾电影主打的一种叙事风格。
看这一部电影,看的不是爱情,无论是男女还是男男之间的,而是时间带给人的变化,是要引起人唏嘘的。在某一程度上,该片的确做到了,结合了台湾本土历史,以十几年的时间跨度,同时以片中林美宝、陈忠良、王心仁三个人的变化来作为引导对其诠释。
自由与不自由
该片的大主题无疑是对自由的宣扬,电影也泼了很大的墨来进行对比映衬,并用重复的方式来强调这一母题。电影以作为三人后代的“双胞胎”发动其他同学集体要求“我要穿短裤”的反抗开篇,继而回到80年代王心仁等三人对自由的一种追求。但是电影仍然在进行控诉,控诉“欲得自由而不得”的无奈与悲哀。
双胞胎的反抗失败了,一向具有反抗精神的王心仁也不过成为了明明是自己岳父却要称其为“院长”的附庸,林美宝成为了王心仁的附庸,陈忠良则成为了其同性爱人的附庸。这些都是欲得自由而不得的例证,而陈忠良那一句“我现在虽然只能是她们的哥哥,但其实我是她们的爸爸”更是将不自由的束缚感喷薄而出。
红与蓝:自由和平等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蓝白三部曲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带入到了广大观影者的世界中,而这三种颜色也几乎成为了之后的欧美电影的一个视觉主题。在《女朋友·男朋友》中自然也是存在的,最为鲜明的便是那红蓝鞋子,将红蓝两只鞋穿在脚上的王心仁的选择是很明确的,扛着反抗大旗的他自然是选择红色的。
在这里姑且将红色代表陈忠良,蓝色代表林美宝,因而当王心仁以为林美宝买的是红色鞋子时,林美宝自然会生气,她觉得她在这三角关系中失去了位置。其实在这一场景中,王心仁始终选择的是红色,我们可以知道王心仁和林美宝短暂在一起后终究还是回到了那个象征着“反抗”的广场中的。
一直在消失的红
三人之中,唯有王心仁在追求自由,而陈忠良和林美宝对于自由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俩不过是王心仁的附属。他们是将“自由”和“民主”拿来贩卖的商家,“自由没有了,民主还有”这句话当真是让人含着眼泪笑。事实上,林美宝对自由是不在乎的,她会告诉王心仁不要和警察硬拼,会在明明已经放弃了王心仁后,作为情人的身份和已为人夫的王心仁在一起。而那时候的王大仁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是毫无自由可言的,他俩找到了共鸣。
至于陈忠良,仅仅是他特殊的身份,他一直是被束缚着无自由的象征。在这个外向性格被追捧的时代,内向者是被忽视,被淘汰的,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的,因而从一开始,他就先被林美宝牵着走,接着是被王心仁,再接着是他的男友,即便在十几年后,他也仍然是不自由的。
始终被忽视的蓝
来谈谈代表着平等的蓝。整部9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处在表现平等,而是选择通过这种空缺来表现平等。王心仁不会去选择蓝色鞋子,因为他是不计较平等的,因而在失去了自由的他也饱尝着不平等。
不平等是陈忠良的代名词。他属于默默付出的那一种人,先是对林美宝,其次是王心仁,继而是男友,这种付出是美好的,但是他从未得到平等的回报。这可能是基于他的性格,是对他和林美宝这样的对自由毫无关心的人的控诉,借他们的遭遇告诉观众不追求自由的人也注定不平等。也有可能是导演基于同志群体这一事实来考虑,这一群体始终是处于被忽视的不平等一族的。
关于影片名字
当代人似乎已经争取到了恋爱自由,但是一旦恋爱了,便坠入了不自由的巨网之中。“女朋友”“男朋友”这样的界定本身就属于一种关系,它们本是平等自由的,但是很多时候它们都转化成了附属关系,自由平等与否,是很难肃清的。
林美宝爱王心仁,陈忠良爱王心仁,王心仁爱林美宝,可是我们也知道林美宝也是爱过陈忠良的,陈忠良也爱过林美宝,但是当王心仁有了妻子,林美宝是小三,陈忠良也陷入了这样的关系时,谁是女朋友,谁是男朋友,再也没有人可以分清。
影片不能忽视的硬伤
正是因为影片主题的强大,而且在这一主题下还贯穿着其他的主题,因而90分钟的容量是难以将其描述清楚的,所以造成了影片的一大硬伤:叙事不明朗。再加上电影使用了省略的剪辑,将很多段落的结局都一笔带过,甚至压根不提。
起初我以为是借鉴悬疑片结局时揭露的方式,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做这样的安排,因而多数观众看完电影后都会有一种遗憾感,有缺陷感。不过不妨猜测,导演是有意为之,借影片的遗憾来烘托当前现实无论是自由还是平等的缺失给人们生活造成的遗憾,倘若如此来看,则是有意升华了影片的主旨。
《追星星的孩子》影评:新海诚的得与失《铁杉树丛》影评:青春外衣下的残酷血腥《战马》观后感《被偷走的那五年》影评(二)《小时代3》影评(二)在云端观后感电影《饥饿游戏2》观后感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