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白鹿原》影评:我对原作的一点看法
时间:2023-11-14    点击:225
一、原著小说版《白鹿原》的素材
重要人物
因为《白鹿原》是一本“鸿篇巨著”,人物众多,并且戏份较为均匀,因此先不急着指定某个主角,而是对小说进行规整。根据原著,我们可以摘出以下几个“重要人物”,并对其进行简单概括:
1、白嘉轩。书中主人翁,活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事情最多,质朴的封建小业主。在小说中以正面形象出现,角色既有在大事件下的决定和选择,也有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较为立体。
2、朱先生。白嘉轩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书院老师。人生历经国事,参透人生,正直睿智,是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时也具有对时代的概括点题功能。
3、鹿兆鹏。鹿子霖的长子,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理想化的共产主义革命者,后约莫牺牲在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既有追求革命理想的坚定,但是有时候也显得不近人情。
4、黑娃。长工鹿三的儿子,搞上了主人家的小老婆田小娥,搞农会土改、干革命、流窜当土匪、招安当白军、接受劝说起义、最终却被白孝文镇压。人物转变明显,跨越阶层和地域、有爱有很有文有武,很有看头。
5、白孝文。白嘉轩长子,投机的革命者,不务正业搞上了田小娥、抽大烟、和父亲关系闹崩、混进白军、起义成为县长、策划了镇压黑娃。书中基本上是个反面形象,具有很多阴差阳错的味道。
6、鹿子霖。鹿家当家的,封建体面人,有劣迹,文笔偏向贬低,却不算巨“恶”,属于传统经验中的保守精明乡绅,生活作风不端,搞上田小娥、最后名声败坏、吃官司、疯死了作为结局。
7、白灵。白嘉轩女儿,新社会理想和自由的代表,活泼、善良、革命者。与鹿兆海鹿兆鹏三角恋,最后被肃反坑杀,书中明处是写她的可爱,暗中却有另一层意思,不算贬低,算是移情、玩味吧。
8、田小娥。黑娃之妻,地主的小老婆,勾引黑娃,黑娃走后搞上白孝文、鹿子霖、最后被鹿三杀害。死后化作鬼魂,制造瘟疫,附身鹿三。书中重要女性角色,可悲大于可恨,笔墨显得怪力乱神,结局更多是命运的捉弄。
9、鹿三。白嘉轩家长工,黑娃父亲,与白家情同一家。性格更具有“封建老理”,比白嘉轩更古板守旧,最后杀了田小娥,后被附身,老死其实鹿三性格比较单一和模式化小说中谈不上太出彩。
较主要人物
此外,除了上面的角色外,有一些角色也很重要,但相对来说形象较为单一,不够鲜活。比如行为处事过于模式化,往往只起到了功能性作用,我们也把他们列出来,以便讨论:
1、鹿兆海。鹿子霖次子,国民党军官,白灵初恋,参与抗日后死于和红军的战斗。书中主要是作为类型化的进步军人来写。
2、冷先生。白鹿镇中医堂医生、世代为医,与白鹿两家有姻亲关系,虽重要却老打酱油。
3、岳维山。国民党滋水县县委书记,“反动”官僚,其实也还谈不上穷凶极恶。
4、田福贤。白鹿仓总乡约,地方官僚。
5、郑芒。三官庙和尚、木匠、黑娃的土匪兄弟,重义气,救过鹿兆鹏,后反被杀,土匪被收编。
6、白赵氏。白嘉轩之母。传统的封建女家长,操持家务。
7、吴仙草。白嘉轩之妻。勤劳的封建女性,豁达、勤奋、传统的妻子形象。
8.白孝武。白嘉轩次子。性格是父亲的缩影,忠厚本分。
酱油角色
此外,《白鹿原》小说中还有诸多的酱油角色,比如邻居、伙计、儿媳妇……因为数量不少,这里就不列出来了,提到哪再写他们吧。一类酱油角色是单纯的功能性角色,比如风水先生、小伙计、长工甲乙丙丁。另一类酱油角色则有些意味,比如被吊死的农会成员贺老大、下令肃反白灵的极左师长等。
大时代的风和雨
因为《白鹿原》横跨从清朝到新中国五十年风雨,难免会涉及大时代的风和雨,我们再标注一下《白鹿原》小说中所记载的所谓“大背景”,恩,一两个人的个人私事不算,先找大的事写。
1、前情——白鹿原发家史
白鹿发家、白鹿传说、白嘉轩娶亲传奇、牵墓骗地、种鸦片;
2、辛亥革命——改朝换代
家庭生活、修祠堂、第二代出生成长、交农闹剧、乡约;
3、北洋混战——乌鸦军入侵
黑娃带回田小娥,火烧粮仓、兆海白灵谈恋爱、朱先生修书;
4、土地革命——农会与反扑
黑娃兆鹏办农会,412国共分裂,乡约反扑、黑娃流亡,打家劫舍打断腰,田小娥和老鹿搞;
5、大饥荒——饿死人和自救
饥荒来临、白家分家、白孝文搞上田小娥混吃等死、进城当官、鹿三怒杀田小娥;
6、大瘟疫——死了好多人
白灵成了革命者,和鹿兆鵬潜伏假戏真做、怀孕躲藏,被肃反。村里田小娥阴魂不散,造成瘟疫;
7、抗日与剿共——反正打来打去有人上位,有人下台
鹿兆海剿共牺牲、黑娃成了保安团军官、老鹿吃官司的人生起伏;
8、掌握政权——几个主角的结局
黑娃死,兆鵬失踪,白孝文成了县长。
几个小特点
1、超现实性,白鹿村的神话、瘟疫是鬼附身,朱先生的奇异判断等内容,让小说具有了超现实的魔幻色彩。
2、群像式全景式描述。小说中的人物成组出现,很多角色的主次划分并不明显,人物之间联系也并不算太紧密。
3、祠堂、腰杆、土地的象征意味。各位可以自己琢磨,试着贴贴标签。
4、革命和历史性。小说对革命与大时代的关注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对于革命者的行为和成分来说,也值得体会。
5、作者倾向,白鹿原小说的文字是具有某种倾向的,仁者见仁,说起来就深了。
二、先不说王全安版本,在以上人物和背景下,攒几个能当电影改编的故事看看?
那么根据上面的素材,究竟如何在时代背景下截取电影的主角和情节线索呢?我随便开动脑筋,想了几种可能的方向。
1、真·革命无双
以黑娃和白孝文为主要线索,二人共进学堂,一起成长,黑娃经历了从草莽革命者落魄为寇,进而投国军,后受到感召起义,然而还是被镇压。与之相对,白孝文则从开始就是子弟范,胡混投机,最终成了新政权的县长。这样一个比照,把二人有联系的事情都写出来。鹿兆鹏因为太过典型化,反而没必要多下笔墨,而田小娥只是复线,有那么一两场戏就成了,用来加强他们的联系。白老爷子、朱老爷子也要露露脸。白灵能加就加不加也行。
2、枪炮玫瑰·恩怨三角恋
如果觉得原上的老少爷们大姑奶奶小媳妇太多了,有些无穷下手,不如另辟蹊径,变次为主,从较为重要的角色中抽出一组,以白灵和鹿氏兄弟的三角恋为电影的主要内容。白灵作为自发的女性革命者,却被肃反的结局引人深思,而鹿氏兄弟的抉择不同,结局也不同。白孝文黑娃可以也掺乎进来,算是二线人物,增加点故事的扭力。在影片中有爱有血,怒汉柔情,枪炮玫瑰,谍战潜伏,应有尽有。应该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片。不过怎么这么像山寨版的《珍珠港》……
3、我的农民前半生
如果说上一种改法显得跑题了,《白鹿原》你不能说县城和省城的事,太脱离了原上的乡土气息,没关系,那就回归小说主线,深入写白嘉轩吧,一个老实的农村封建主,在时代面前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鲜活的故事,其他人围绕他旋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际遇,白鹿两家的兴衰都围绕白嘉轩展开。这样的故事,至少有了土地的气息和厚重感。
4、白鹿村风雨五十年
还有一种不太主流的做法,索性不要主线和主角了,直接的群像戏,把兵匪患,瘟疫、饥荒的整体感觉弄出来,人物拍的神奇一点癫狂一点,狂加隐喻象征,黄土高原般的库斯图里卡或者安哲罗普洛斯,至少装神弄鬼是够了。
5、现在版本,后面详谈。
三、审查和当下的情况决定了诸多其他方向无法实现
可是,上面列出的这样创作方向能行吗?
1、黑娃和孝文的结局是硬伤
黑娃作为一个第一代赤色分子,虽然有落草为寇的经历,但是人家是浪子回头,敢作敢为,最重要的是他协助革命,最终起义,让他被枪毙?这会让观众由同情转为愤怒?愤怒指向谁呢?而白孝文这么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传统文化里的“混帐东西”,居然依靠革命成了“县长”,这两个角色的结局颇让观众玩味,进而产生对当下的联想。
2、宁要华丽的坟墓,不要滴血的伤口
那么鹿氏兄弟和白灵的故事又如何呢?白灵完全可以找个萌妹子来演,保准人见人爱,象征了革命的真理和正义。而鹿氏兄弟的亲情和信仰之争,不正好体现了革命者的抛家舍业为理想吗?这是正面典型啊!可是,白灵被自己人肃反坑杀,而鹿兆海没死在日本人的手上,反而死在了对内的剿共上,这属于对本来就敏感的革命历史的挑衅,也是不合适的
3、三农问题和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那么,咱说说白嘉轩老爷子吧,老爷子善良啊,忠厚啊,传统的开明乡绅啊,说说他在乱世中把持祖业,保佑乡民,弘扬传统文化这不错吧。别急,我们看看白嘉轩的基础是什么——土地。关于土地的话题,很容易想到过去的土改,当下的房屋产权。而作为白嘉轩的姐夫知识分子朱老爷子,在民国尚有乡绅支持他编书开馆,解放后反而书也烧了,墓也砸了。对于当前的文化现状,也是敏感啊。
4、过于空泛的
那么,拍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装神弄鬼行么?更不行了!我们的电影审查不仅把控宏观,还要把控微观,审查者看不懂的片子,那就是坑啊!一个“子弹飞”这么直白的商业片,几个枪眼最后都能被舆论挖掘到镰刀斧头上,让你们拍“民族五十年”,谁敢惹这么大麻烦呢。
5、还是拍个不赔钱的肉肉吧
此外现代观众基本十几岁二十岁为主,不看书不动脑好多年,说的那么深,只能是公知们的自娱自乐,票房板定完蛋。得尊重观众啊,观众喜欢看肉,那就多来点肉吧,只要不露三点,总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现在的媳妇控版本《白鹿原》。反而是市场结合政策的最后产物。
四、现在版本的分析
1、田小娥为啥觉得在抢戏
关于媳妇控的说法,我觉得还是玩笑了,最大的问题是,小说和电影的差异性让电影看起来怪怪的。在文字中,因为悠长的阅读时间,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魅力,我们能够不经意的通过文字读出欲望的味道,自行脑补出小娥乱搞是为了生存,她泡枣空虚寂寞冷,她想被接纳但是不被人尊重,她不乱搞就饿死了,进而可怜可恨可叹。但是电影里,信息时间有限,难免就乱搞觉得是为搞而搞。其实说实话,两个女性角色中,白灵的行为更容易通过电影手法表现,并且让观众认可。只是因为上面提到的总局威武,才只好靠小娥来撑撑台面。
2、白嘉轩的味道和小说不一样了
在小说里,作者是对白嘉轩有着褒义的,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他豁达,沉稳,并不古板,象征了一种朴素的原生之美。可是在电影里,为了制造出冲突,只好把他性格的复杂性往极端和典型上靠拢了。例如小说里,白嘉轩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他为黑娃求情。
另一方面,小说的“闲笔”很多与主线并无关联,比如白嘉轩一生的诸多婚姻,看上去津津有味,但是却没法安插在电影的片头里。所以,除非白嘉轩是核心角色,否则他的味道定要衰减和改变的,正常现象。
3、朱先生,冷先生咋没了
冷先生除了和鹿家有个姻亲,其他正经事也没干啥,所以删掉属于正常,加上也就是一个看病的,最多说几句怪话,纯属龙套。
只是这朱先生在小说里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他却是最招人喜爱的角色之一,本身起到了重要的点题作用,小说里对于“白鹿精灵”对于“历史”对于“时政”,很多都是依靠朱先生的嘴说的。即使电影里把敏感的东西砍了,总该露个面吧,在剧情薄弱的地方,情节不连贯的地方打打补丁多好,因此这个地方的改编,个人觉得有点可惜。
4、白灵以及白灵线的情节没了
白灵其实是比小娥更能出戏的。但是及时删减戏份,总要交代结局,但是肃反坑杀不能拍,整个人物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虽能理解,但有遗憾
5、白家第二、三子,鹿家第二子没了
因为白灵没了,兆海也没有了纯属正常。本来白家老二可以和老大做个对比,但是既然白孝文和白嘉轩的父子冲突给减弱了,那也就删了吧。但其实棒槌山和借种的支线情节挺好玩的。
6、白孝文被电影高抬了
在小说里,作者暗地其实一直是在贬损讽刺的。例如刚结婚时候就一夜八次郎沉迷色欲,到了最后在主动去投伪军,起义时候心狠手辣。一系列的行为都说明了此人的人性之恶。
但是电影里,这种恶被正能量代替了。他投军变成了被动拉壮丁。一个投机者的形象变成了受害者的形象。主要还是因为他最后成了我x的干部。应该说这种改编,把原书的犀利和批判削减得荡然无存,太可惜了。
7、黑娃的个人魅力也衰减了
黑娃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其实是最复杂的一个,横跨正邪,迷途知返,身上有人性的光辉,原始的欲望,广阔的善恶,以及命运的无奈。因此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主儿。可惜改编后,丧失了最重要的“魅力”。虽然也打也杀也操也土匪,但是更像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


《刀客家族的女人》剧评
《火山对对碰》影评:一切尽在掌控之外
《北京遇上西雅图》影评:小三节操着纯爱
《生化危机4》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观后感:艺术的起落
《全民目击》电影观后感
《鸦片战争》观后感
《推手》影评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