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阿里郎》影评:金基德的孤独自拍
时间:2023-12-25    点击:187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展映期间,由于没有抢到票而使我错失了在大银幕上与《阿里郎》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当时还因此事而懊悔不已。而就在一个多月之后的今天晚上,当我在网上看过此片之后,我又十分庆幸当时没有抢到票,毕竟花60块钱去看一个导演在银幕上独自唠叨100分钟是有些不值。
导演金基德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不仅因为其影片对于极端的性与暴力的鲜明表达,更是由于导演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普遍关注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纵观导演电影的创作历程,从1996年的导演处女作《鳄鱼藏尸日记》开始,到2008年的《悲梦》,12年间金基德共创作了15部电影。这平均每年一部多的创作速度在世界电影导演中应该算是一位比较高产的电影导演了。而就在2008年的《悲梦》之后,金基德却忽然淡出了观众的视线,电影创作陷入停滞状态,三年没有拍摄电影。或许,如果换个电影导演,比如说王家卫三年没有拍摄电影了,观众就会觉得不足为奇。但是,作为一位高产的导演来说,三年没有拍片观众难免就会质疑其是否已经到了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地步了。或许,这就是导演要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次,金基德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十分另类的纪录片。说它另类,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后期、主题曲都是同一个人——金基德。全片就金基德一个人在那自说自唱,整部影片就犹如金基德的一次孤独自拍。他用他的佳能mark2相机对准了自己,对着镜头倾诉、哭泣、歌唱,完全变成了一话唠,他之前15部电影中所有主角的台词加起来也不及这部纪录片中金基德在100分钟之内的巴拉巴拉巴拉。
就像之前金基德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一样,这次纪录片中的金基德褪去了之前电影大师的光鲜外表,从电影艺术的高高神坛退居到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凡人,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躲避到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返璞归真,过着自然简单的生活。纪录片中所反复呈现的那双干枯皴裂、布满老茧的脚;自制的咖啡壶与鱼头灯罩;简单自然的饮食等等元素,俨然之前金基德电影中反复表现的被社会所抛弃的边缘人。而影片最后金基德利用自制手枪开车去杀人的段落,又让我们放佛嗅到了导演骨子里渗透出来的那种暴力气息。
不管是对于性的大胆描写还是对于暴力的过度渲染,金基德影片中的人物大都充满了力量,有着极强的爆发力。而《阿里郎》却为观众所呈现了一个生活上颓废、工作上挫败的一个导演形象。而这一形象对于观众来说却是最真实的金基德。影片为观众展示了金基德最为真实的一面,也最为孤独的一面。
作为一名从来没有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电影导演,金基德却在2004年分别以《撒玛利亚女孩》和《空房间》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不仅为韩国电影争得了荣誉,更使自己跻身世界级导演行列。然而人愈是到了高处,便愈是觉得孤独。尽管金基德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但却在国内市场受到冷落,在许多观众中间亦饱受争议。在纪录片中金基德的对白中,我们发现这位电影大师对于拍摄电影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进而使自己在三年之内没有任何作品问世。我们也了解到导演无法拍片的原因是受到了双重打击:一是在2008年拍摄《悲梦》时,由于自己的疏忽而使女演员差点发生意外导致自己对于拍摄电影产生了怀疑;二是自己的助理导演离他而去,与别人电影公司签约,尝到了背叛的感觉。
在固定机位的镜头面前,我们能够感受到金基德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当一位导演面临着创作枯竭,朋友背叛等各种打击之后,一个人的喃喃自语,动情处的掩面而泣都是源自导演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不管导演在纪录片中有多少次表达出了对于拍摄电影意义的质疑,但是也有多少次流露出对于电影的热爱。那墙上贴满的导演的电影海报以及导演在观看《春去春又来》中自己光着膀子拉磨盘时的掩面而泣,都无法否认导演对于电影还怀有的一片赤诚。
每当韩国人孤独、悲伤时,就会唱一首《阿里郎》。金基德在片中反复唱的那首《阿里郎》,我也仿佛听出了他的孤独与悲伤。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二)
电影《今天》观后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评:幸好没有与马伟豪谈拢
《风和日丽》观后感:年轻不用装嫩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黑天鹅》影评:崩溃和天才不是一码事儿
电视剧《兰陵王》剧评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