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坐在一片黑暗的观众席上看《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时,我其实是带着奇异的悲哀的,就因为我们已经预先知道那段历史,知道每一个人物的前途和命运。而且,那不是光明的结局和美好的命运,就是这段历史,那么悲凉,那么屈辱,那么壮烈,那么令人……心有不甘又于心不忍。
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1894年,农历甲午,山东威海,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丁汝昌,邓世昌,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我们早已在初中、高中时代便默记数次,烂熟于心,以至于离校多年,这些短语、数字和黑白照片还在记忆最深处的某个角落浑浑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条件反射般地背诵出来。然而,它们不是立体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百五十年后的普通人来说,它们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短语、数字、黑白照片,没有感同身受过,我们永远不能体会早已作古的那段旧日风云是多么苍凉,多么壮烈,多么无可奈何。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以具象的方式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特效至少能让我们触摸到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的轮廓,原来,战争是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又如此荒谬。生而为人,素昧平生,初次相逢便要兵戎相见,这大概是人生最悲哀、最残忍、最荒唐的际遇了吧。
转而来谈谈电影吧。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系出身,故而不谈影片的历史考证(伊东祐亨本人是否曾经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就令我颇为怀疑);我不是媒体特效制作人,故而不谈影片的特效制作是否精良。但是,导演可不可以不要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把钓鱼岛、黄岩岛莫名其妙生拉硬拽地扯进来啊!
从叙事的模式来看,导演似乎有意安排观众在现代和古代来回进行时空穿越,我们忽而看着一群没心没肺的游人在刘公岛上傻笑着合影留念,忽而回到1894年看着一群苦大仇深的北洋将士在烽火连天的黄海上慷慨悲凉地摆着壮烈牺牲的烈士群像(太《北洋水师》范儿了),颇有时光错位的恍惚之感。也许,导演是想拍出历史记录片的效果,给影片加上一点儿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历史正剧的味道,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混乱的叙事模式割裂了影片的完整性,将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气氛瞬间弱化,使人总有进入不了状态的茫然无绪之感。
另外,不得不吐槽的是角色设定的脸谱化。陆毅饰演的邓世昌从一出场便是一副壮烈的悲剧英雄相。十二三岁便是根红苗正的爱国好少年,张口闭口都是慷慨激昂的大道理,令人不由感叹此君若在当日,必是随时可以作报告的英雄模范。成年以后,此君更是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红花好青年,不仅高富帅,而且武艺高强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连英文都能达到六级水平,更兼美色当前坐怀不乱,抖个披风都有一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范儿,随时随地都能摆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造型,如果手持红缨枪或冲锋号,肩扛五星红旗,绝对就是标准的革命雕像!最让我啼笑皆非的画面有二:一是残阳如血一人一狗站在甲板上的革命烈士大特写,二是披头散发的邓世昌身披大红袍,开着勇往直前千疮百孔的致远号座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任周围炮弹纷飞,就是炸不着我们董存瑞范儿的英雄主人公。这简直是……太土b了!
另外,女主角完全就是花瓶嘛!导演说虚构这个人物是为了更好地塑造邓世昌的品格,可感觉没有这个人根本就无所谓啊,太没存在感了……倒是夏雨演的伊东祐亨宜静宜动,将日本军人可刚可柔的性格演绎出来了,再加上可以拖了日本音的英语,让人看着顺眼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了胜利者的缘故)。
不过,吐槽归吐槽,啰啰嗦嗦絮叨了这么多,还是不能不三俗一句,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那段已经逝去的旧时光,曾经壮烈,曾经悲凉,曾经屈辱,曾经惨痛,曾经惊天动地,曾经无可奈何,尽管已化作烟云,却尤未消散。以史为鉴,也许那段看似荒唐的历史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我们,经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在惊人的相似中制造再一次的荒唐、执迷、无可奈何,只有时常重温过去,晨昏定省,方能让过去永远过去,永远停留在1894年的秋天。
《单身男女》影评:充满了双雄角力的爱情片《Alice梦游仙境》影评:童话世界里的奇遇青春派影评(一)《海底总动员》观后感《饥饿游戏》影评:人性的较量《鸿门宴》观后感(二)《驱魔者》影评:爱,信仰,自由电影《云中漫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