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影迷网站“迷影网”发起的世界影史十佳电影和十佳导演评选活动已于周一落下帷幕。十佳电影以及导演名单正式出炉。本次“迷影网”十佳评选活动是华语文化圈首次如此大规模对世界影史的经典电影发出自己的声音,邀请了来自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共135位影评人、学者和电影文化工作者等参与投票评选,最终《公民凯恩》以48票高居影史十佳榜首,《教父》等片则紧随其后。“惊悚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以71票高居十佳导演的评选榜首。
榜单突出华人视角
从最终名单来看,十佳榜单仍然被《公民凯恩》、《2001太空漫游》、《东京物语》、《八部半》这些公认的经典所占据,这恐怕是任何专业的影史经典评选都不可避免的情况。当参选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结果自然趋向大众熟知的经典。因为经典正是源自普遍的共识,它们可以消除时间、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为世界各地的影迷所喜爱。反过来,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作经典的原因之一。
与之前《视与听》的十佳名单不同的是,“迷影网”十佳名单在最终结果上很大程度突出了华人的视角。有两部华语影片入围十佳名单,其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力压《2001太空漫游》名列第三位。由此也可看出我们对于华语影片的偏爱,不过这种偏爱未必与电影视野有关,更多来自参评人的华人身份。由于身份原因,我们往往能更深切地体会华语影片中的感情内涵,以及细微的情感触动,这些细节的东西恐怕是很多西方影片无法准确传达给我们的。
在入围华语影片当中,提名影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为侯孝贤。他共有8部影片获得提名,其中《悲情城市》以14票成为此次评选第15名。他的其他作品如《童年往事》、《戏梦人生》、《海上花》等都获了提名。由此也可看出侯孝贤在当前华语文化圈当中的受欢迎程度,几乎每部作品都获得很好的评价。不过,也是由于提名作品太多,反而拉低了他单部影片的票数,这也是他获提名很多,却并没有影片入围十佳的原因之一。王家卫则以5部作品入选紧随其后,他的《阿飞正传》、《东邪西毒》等片都有上榜。之后则是另一位极受欢迎的台湾导演杨德昌,他有4部电影入围。内地导演中,姜文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位,共有3部作品入选,陈凯歌分别有一部长片和一部短片入围,张艺谋和贾樟柯各有一部入围。
张艺谋、陈凯歌缺席导演提名
与十佳影片评选并行的,则是十佳导演的评选。“惊悚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以71票高居榜首,在他后面的分别是小津安二郎、让-吕克·戈达尔和费里尼。华语导演杨德昌与侯孝贤以31票并列第11名,这两位华语导演双子星的地位至今仍无人能够撼动。其他包括王家卫、胡金铨、费穆、李安等导演也都有提名,华语年轻女导演尹丽川则获得台湾电影学者李幼鹦鹉鹌鹑的赏识,获得一票。冯小刚、贾樟柯、田壮壮等内地导演都获得了一票提名,台湾学者黄建宏在提名冯小刚的时候,则将之称作“尼采继承人”,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称呼。另外,张艺谋与陈凯歌两代第五代领军人物则无人提名。
因为要在十佳导演的前面加上一个影史的标签,所以获得提名的导演大多要与他的影响力相对应。因此,最终获票数较多的都是一些影史上早已公认的知名导演或是艺术大师,而像斯皮尔伯格、克里斯托弗·诺兰等商业大导演虽有提名,票数却并不是很多。还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德昌与侯孝贤这种始终坚持个人风格和艺术创作的导演备受推崇,而张艺谋和陈凯歌虽然早期都有经典代表作,但由于近年转投商业片之后,作品质量下滑严重,尤其在影评人中的口碑更是一度下降,最终只得收获零提名的尴尬。
意义
同最终的十佳榜单相比,来自每位评委的个人名单其实更有趣。那些标榜私人电影观的个人十佳名单透露着每一位参评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电影口味。这其中有的中庸,有的另类,有的则生僻冷门。135人递交的影片名单,涉及的影片却多达497部。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经典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选择,比如万氏兄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文革”时期的经典影片《沙家浜》以及前两年大热的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有很多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冷门电影都成为他们的十佳之一。从这些选择中也可看出每个参评人有趣的口味,这未必是孰优孰劣的区分,更不是品位高低的较量,其实都是一个有关口味的问题。有人看重技巧,有人关注深度,口味以及电影爱好决定了每个人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反映在影片上,则构成十佳的榜单。
由于参选人数以及人员构成等原因,最终名单未必会让所有影迷满意。不过这个名单确实代表了当下华语文化圈看待世界电影的某种口味或是声音,这其中有对经典的敬畏,更有个性的表达。这样的名单虽然并不完美,但它确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或许过了几年之后,它的参考价值会更大。
《哥伦比亚人2011》影评:苦大仇深,心陷复仇电影《剑雨》观后感电影《怒放2013》观后感《我老公不靠谱》影评: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香港爱情电影《鸡妈鸭仔》影评:梦想与生命的赞歌《狩猎》影评:捕杀那三人所成之虎《倾城》观后感:唯有草根最讲究《汉江怪物》影评:酒神能够拯救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