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战马》影评:人马情未了
时间:2024-04-30    点击:104
马追人,隔层纱;人追马,隔重山——斯皮尔伯格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战马》再次向我们证明了这个道理,这部源自斯皮尔伯格对同名舞台剧热爱的电影,既不是《驴子巴尔塔扎尔》那种“艺术”闷片,也不是《猪宝贝》《精灵鼠小弟》那种动物开口说人话的童话电影,用斯皮尔伯格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
跟幻想片比起来,《战马》的真实质感毋庸置疑,不过,影片从头到脚每一帧画面、每一颗音符还是都散发出精准的好莱坞式商业考量和煽情路数的气质,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和贾奴兹•卡明斯基的摄影完美的诠释了前数码时代好莱坞的顶级水准——斯皮尔伯格有意把《战马》打造成一部隔绝最新电影科技的“复古片”,甚至片中那些美轮美奂的自然场景都没有丝毫cg电脑特效的功劳,演员也由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来挑大梁,总之,斯皮尔伯格在努力让《战马》变得“原生态”起来。
但是,那些情感充沛、悠扬婉转的背景交响乐实在是太熟悉了,那些大仰角特写、雪絮飘扬的场景设计实在是太熟悉了,那些夕阳下剪影、马鬃飞舞的升格镜头实在是太熟悉了,那些天降大雨、在泥泞中倔强张狂的桥段实在是太熟悉了……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好莱坞大片——或者仅仅看过斯皮尔伯格的几部代表作,你都能从《战马》中找到那些千篇一律的手法。《战马》简直就像是一篇斯氏的电影八股文,从剧情结构、人物设置、画面构图、音效剪辑等各方面全方位诠释着这位大导演的瓷器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战马》其实跟斯皮尔伯格前一部作品《丁丁历险记》很像,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使用了最新的电影科技。
所以,《战马》是一本教科书,从前数码时代的电影技法来看,这部电影浑然天成、无懈可击,影片的每一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中国电影的教科书。但是,《战马》的“真实”也仅仅停留在非奇幻的类型层面上,从故事本身来看,无疑带有太浓厚的传奇色彩,剧情推进中,几乎到处有刻意的巧合痕迹和洒狗血的煽情片段,马儿虽然未开口说话,但其“智力”表现其实跟奇幻电影中智能马无异——两次救下同伴马的性命,我们的马主人公显然在智商、情商和自我牺牲精神上都已超越普通人类,而小主人公最终和爱驹的重逢,也是个特别温暖人心但不够符合戏剧逻辑的大团圆结局。最糟糕的是,战马在颠沛流离中所遭遇的一个个支线人物,最后居然都成了似未存在过的过客,拍到最后人物都飞了,实在是有些过犹不及。
斯皮尔伯格自己家就养马,所以他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他曾对媒体表示,自己拍《战马》其实是为了拍人,是为了从马身上反衬人的情感投射——从文艺理论上说,这才是动物叙事的根本主旨。伯格在《为何凝视动物》里说,人跟动物曾经有过漫长而悠久的紧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永远的失落了,《战马》貌似重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与承诺”式的纽带,但究其根本,实则是一个用好莱坞俗套包裹起来的空心童话,表面的重建无法掩饰本质上的失落。
《战马》里,主人公对马的感情无疑带有某种孩子气的偏执,不过这也再次证明斯皮尔伯格童心未老——《战马》跟《e.t.》其实是一回事,马和外星人,都成为孩子们投射强烈个人感情并与成人世界相区隔的重要物件。我相信人跟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淤积,但那不是《战马》所能表达的。
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青春派》观后感:高考是成长的加速器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三)
《狼之子雨和雪》影评:隐藏着残忍的温柔
《暮光之城》影评
《龙之谷》影评
《魔魇》影评
《勇敢传说》观后感
《人在囧途》影评:天朝沦落人,相逢织毛衣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