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写到中国人的围观艺术,每一次的围观都伴随着带血的暴力。先生或许不会想到,数十年之后,围观已经变幻了场地,从菜市口搬演至网络、平面等各种媒体上,但是“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围观艺术以及暴力的程度却始终没有改变,甚至更加极致。《药》里的人血馒头让鲁迅先生看到了无望和悲凉,“馒头血案”让同为思考者的陈凯歌看到了网络时代的集体暴力。一切仿佛冥冥之中,杀头的影像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影像中的暴力再一次传达了陈凯歌冷峻深沉的思考。
《搜索》中的叶蓝秋最初被媒体关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尊老爱幼的传统下,不让座的行为以及一句超有创意的气话足可以引起公愤。但是事态的发展愈发失态,围观叶蓝秋不再仅限于“不让座”,围观演变成为消费。媒体在消费她的话题性,记者通过消费她得到业内认定,老板消费她而获得营销,公众消费她已获得对“小三”等等话题的宣泄以及道德感的自慰。在由整个社会所建立起的媒体网络里,叶蓝秋已经不再是那个富豪的秘书,不再是一个淋巴癌晚期患者,而是被型构成一个骚货、不道德者、坏女人。
在这样无法被控制的连锁反应里,每个人都被一双无形的手所操控,身在其中的几方势力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王学圻豪言壮语,想捏死谁就能捏死谁,但是始终无法把握住高圆圆的行踪。媒体人们貌似魔术师,可以通过剪辑、编写让一个小事件发酵成大新闻,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摄影机无法达到真相,更无法预知死亡。无处不在的偶然,推导出必然的悲剧。
作为围观的看客,伴着好奇的心理所看到的血淋淋中,到头来映照出的还是自己的身影。不只是刽子手在手举屠刀。网络时代里的人肉搜索让更多的人成为手中有刀者,且让更加多的人成为心中有刀者。被围观的叶蓝秋已然毫无私密可言,通过各种或貌似正当或下作龌蹉的手段,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叶蓝秋变成一个透明人。有人说,不道德者无隐私可言。但谁又能说暴露他人隐私又会是道德的行为呢?网络、媒体让人无处遁形,公共资源所隐藏着的暴力元素令人发冷。其实转身看看周遭,每个人不都逐渐变成透明人吗?微博的存在使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展示着自我,几何扩散让个体不得安息。这是时代的进步,亦是时代的悲歌。地球村更加缩小凝集,仿佛整个世界搬进了同一间屋子。鲁迅先生铁屋子的寓言在这样的时代出现不能不说是个悲剧,有人觉醒,但是谁有能够保证觉醒者不会有叶蓝秋同样的命运。
被围观者叶蓝秋,是富豪的秘书,是淋巴癌晚期患者,是骚货、不道德者、坏女人,是寻找生命最后慰藉的弱者,是自杀者,是媒体、个人的消费品,是整个社会网络的一份子,是你,也是我。
《全城高考》影评:高考反射出芸芸众生相《红星闪闪》观后感《白鹿原》影评:你活该如此!《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影评:别忽悠我们的历史美谈?!《大力神》影评:希腊神话的人性化演绎影片《钱学森》观后感《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