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我11》影评:王小帅的自传
时间:2023-06-09    点击:125
那个酷似贾樟柯的小男孩名叫王憨,在经历了将近120分钟的沉闷放映后,他终于在电影里终于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似是而非的目睹了一次行刑,以及,首次被爸爸妈妈发现有了梦遗的痕迹。
一次死亡,一次成长,形成了一组饶有深意的对照,不过,这在世界电影里似乎了无新意,几乎所有的青春成长电影都是这么拍的,性和暴力铺就了所谓“青春物语”的主轴,无非是重心和地气上的差异而已。当然,《我11》并不是非常典型的青春片——11岁的年纪,严格的说还在青春的门槛上,“亚青春”的指称恐怕更加合适。
《我11》是一部合拍片,甚至被不少人称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法合拍电影”,不过,除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在片中找不到丝毫的法兰西痕迹。对导演王小帅来说,这就是他的一部自传,片中的王憨就对应着当年的王小帅。由于个人经历使然,王小帅对“三线”题材情有独钟,在《青红》之后,《我11》接踵而至,据说,这都是导演“三线自传”三部曲的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如果你看过《青红》,《我11》的趣味恐怕要大打折扣,同样的题材和故事内核,再被咀嚼一次,是不是有点寡淡?恶毒一点说,《我11》就像是《青红》的一部番外篇;更恶毒一点说,如果剪掉那些拖沓、重复的情节,《我11》就是一部为《青红》作营销宣传的微电影。
故事的调性有点奇怪,平稳,压抑,似乎想说点什么,却欲言又止,当然这也是一种叙事技巧,但火候很难拿捏——当你想绕到直白的故事后面看看,却发现空无一物。从技术层面来说,美术、表演、剪辑、摄影,都没有问题,不过,当所有的元素组接成一部电影时,总是会觉得哪里文不对题。不过我相信,对于有过“三线”记忆的观众来说,他们应该能从《我11》里找到熟悉的味道——在还原历史场景上,本片做的十分到位。
《我11》里其实有一条极具张力的故事线,当王憨跟那个潜逃的杀人犯搭上关系后,戏剧冲突的导火索其实已经被埋下,但导火索燃尽,我们却没听到那声爆炸——在整部影片中,我们始终在通过王憨的眼睛看世界,从头到尾是个边缘的旁观者,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被虚写的,而王憨在片中所遭遇的诸桩事件,则更像是叙事散文一般,并没有集中的线索,领操、白衬衣、杀人犯、打架、出卖,真的很类似初中生们的日记流水账。
《我11》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而且跟当下的中国也有着不无真切的勾连,但片中对过去那个时代的表述,总缺少一股精气神,仿似脱了水般萎靡蔫缩。不是不能虚写,虚写也可以饱蘸着情感脉动;再者,出于可以理解的顾虑,描写“文革”时期的故事避实就虚,也更有利于影片的上映——事实上,在《我11》白描式的剧情中,已经分明的透露给观众一桩惊心动魄的大事:谢家女儿被“革命干部”强奸,谢家儿子报复杀人,并进一步的要纵火烧厂;而这群来自上海的工人,挤在贵州山区的角落里,操着一口“不合时宜”的上海话,也已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荒诞。
如果完全是为了偿还导演个人的心愿而拍,那《我11》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私电影”,这就意味着放弃了与广大观众的沟通、交流。须知(公映的)电影总是有公共文化产品属性的,要让观众把生命中宝贵的时间耗费在黑乎乎的电影院里,是不是得有更好的理由?关于青春和成长,其实全世界都是相同的,这类电影的佼佼者,一定有着跨地域的广泛接受度。《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关于“文革”时期的青春故事,欧洲观众对其的喜爱,一点也不亚于国内。
记忆是有生命的,如果脱了水,或许能保存得更久,但内里那摄人心魄的力量,早已荡然无存。就像片中画室中的那束花,插在花瓶里,只是一个孤立的物件;而当父亲秉承印象派的理念带着王憨来到山间写生时,那些曼妙的光线照射在恣意生长的野花上,摇曳出不可名状的生命力量。
也许,《我11》就缺这种东西。


美丽人生讲什么,影评
这个杀手不太冷讲什么
泰坦尼克号影评
福州森林公园
福州西禅寺
福州西湖公园怎么样
福州石竹山
福州有哪些景点推荐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