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农村人,打小就喜欢田野和稻田,每一次看到关于土地或者农村或者庄稼题材的电影,总是会有一种不分东西南北的博爱的亲切感。记忆中甚为模糊的《红高粱》如此,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地道战》亦如此。然而,一个颇为令人遗憾的现状是,类似于描写东北农村爱情故事的电视剧连播连红,却鲜少有见到讲述南方稻田故事的影视作品出现。个中原因显然不能归结到没有条件,而是,没有够好的稻田故事。而与麦田关联的好故事,却基本一举就有:向外国文学靠拢的话,显然《麦田上的守望者》为麦田做了良好品牌形象塑造,往国内文学靠拢的话,陈忠实老师的一部《白鹿原》,就足以轻而易举的将稻田故事羞得脸红不已。为此,当经过近二十年的长期拉锯,终于将《白鹿原》搬上银幕的时候,博爱的本能再一次泛滥,对电影的期待甚至超过了某些时段对女神的期待。
盼望着,盼望着,莫名其妙延期的电影版《白鹿原》浮出水面了,一阵以哼唧哼唧为主旋律的影像结束后,一种从云端跌至麦地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部堪称最具“史诗气质”的文学作品,《白鹿原》通过多篇幅对情欲和性的描写,已经形成口碑的成为了继《金瓶梅》之后最有艺术感染力的色情小说。这可不是作为资深屌丝的我胡诌乱说,而是真正发自于群众力量的大众点评,是真正意义上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典型代表。但凡有领略过小说原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于男生而言,字里行间用文字构架起来的情欲世界让整个肉身汹涌澎湃不已,直呼爽哉;于女生而言,段落中无限制描述的性爱情节让整个脸颊绯红小心蹦跳,直呼爽哉。这显然是一部文学作品高质量所带来的高反馈,直逼《金瓶梅》的高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作为一部表面上看起来色情无比的小说,在改革开放好多年的这块土地上,曾一度只能被改革,却一直不开放。个中原因无法深度剖析,否则真会遇到“你知道的太多了”这种滑稽境况。但毋庸置疑的是,越是不被开放的作品,越是会被吸引,一种对禁忌的好奇和窥探,让“不开放”蓄积了汹涌的“开放”的力量,以致于截止到目前,这本书籍每年的印刷量都至少五位数。可是令人沮丧的是,这种由“不开放”转变到“开放”的激动现象只发生在了纸质书籍上,却无法在银幕上得到延展。于是不出意料的,在银幕上看到的《白鹿原》,是一只被阉割到连原因都不明的白鹿。
陈忠实老师说给电影95分,我表示十分羡慕,因为他看的是饱满版本的电影。但无论出于哪方面的考虑,这部由小说改编成的阉割版电影,实在不具备多少得高分的理由。尽管电影本身十分忠诚的尊重了原著小说中最为令人激动不已的情欲部分,但在体现小说本身要传达的关于人性和宿命的高度上,基本上比凌乱还凌乱。光体现情欲中那光膀子圆屁股,却并没很好的展现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内心的东西,多少让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欣慰不已的暗爽居然能在电影院看到黄片。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个阉割版影像作品面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尊重每一种声音,不管是不是中国好声音。因此,对于改编于小说的《白鹿原》,导演也好,演员也好,审查员也好,都挺不容易的。但在多数人都他妈不容易的时候,给予一点能体现对观众的尊重,对原著小说的尊重,应该算不上什么苛刻。导演很努力,演员很卖力,估计真的将原著小说所要表达的精髓表现到位了,但落实到观众眼前,却只见人和性,不见人性的时候,就真的有理由在合适的时候竖上一个合适的中指了。即便其中的原因可能人尽皆知,但在一个开放的国度,是不是真应该扎扎实实的开放一点?
悲哀的地方就在于,多数人都很清楚,却又只能不清楚,因为,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将影片里妩媚到风骚的田小娥的人生,切割得七零八落;这把刀,将影片中父与子的情愫雕刻得遍体鳞伤;这把刀,将影片中苍茫不已的麦田挥砍得一片凄凉;这把刀,将本该展现人性和宿命的高度,削减得沦为黄片的命数;这把刀,斩掉了不知多少个,真正追寻艺术和人性光辉的自由梦想。
美丽人生讲什么,影评这个杀手不太冷讲什么泰坦尼克号影评福州森林公园福州西禅寺福州西湖公园怎么样福州石竹山福州有哪些景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