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温故1942》影评:冯小刚踏上寻根之旅
时间:2023-06-09    点击:119
冯小刚一说话,大家就说他“放炮”。是起标题的脑子太偷懒,还是听的耳朵接收频率太单一?又或者,什么时候起,“放炮”变成公众对冯小刚惟一的期许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幕刚开,冯小刚就有贡献。17日一个“产业论坛”,再加一个电影《一九四二》发布会,媒体收获颇丰。“我们经常误认为自己很重要,但你确实不重要。你是一个充满了造假的民族,假奶粉、假足球、假票房、偷票房、盗版,你这样一个民族凭什么你的电影出去,你讲故事给人家听,人家就要听?”类似这种当然劲爆,在不在理、有无偏颇另说,足够刺耳到让所有听到的人都不舒服是真的。
但他其实还说了别的。比如,为什么要拍《温故1942》?
“我觉得《温故1942》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从哪来的。我父亲是湖南人,我母亲是石家庄人,我以为我是从湖南来的,其实看完那电影你就会知道我们都是谁。我们都是一个灾民的后代,往回倒回去我们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知道了我们从哪来,我们好知道接下去往哪走。”
让人想起《赛德克·巴莱》。魏德圣用了12年时间,花费了7亿元台币,只为问一句:“我是谁?”他一直很想知道,自己的祖辈来自哪里,都做过些什么。
之前一直担心冯小刚执念于《温故1942》,是出于“拍史诗”的诱惑。冯小刚多年来一直有“证明自我”的情结,咽不下被认只会拍贺岁喜剧那口气,这些年孜孜以求,拍《集结号》证明能拍“战争片”,拍《唐山大地震》证明能拍“灾难片”……魏德圣曾说“我当导演是为了讲想说的故事,不是为了当导演”,所以他没有“证明”压力。而冯小刚这些年给人的印象,几乎是他的反面。
但他如上的表达,听起来感觉似乎倒对。
让我担心的倒是刘震云念念在兹的“幽默”。“不同民族面对灾难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说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民族,他们临死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谁让我死的,有一种追问的态度。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临死的时候给世界留下的是幽默。他们面对灾难是幽默的态度,比如说我要被饿死了,我饿死的时候我不想谁把我饿死的,我想到的是小刚,因为小刚两天前已经饿死了,我说我比老冯多活两天,我值了。一个民族面对灾难太多的时候,如果它用严峻对待严峻,就像鸡蛋和铁一样。把一个灾难片拍的那么饱含幽默,幽默里面饱含辛酸,还没有过。”
这话2003年就听刘震云亲口说过。现在再听,还是不明白他什么意思。


三傻大闹宝莱坞没看懂
三傻大闹宝莱坞讲什么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海上钢琴师没看懂
海上钢琴师讲什么
海上钢琴师影评
忠犬八公的故事讲什么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