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绝不是一部简单的漫画改编而成的作品。无论最后一集故事多么不堪一击,与第二集相比人物多么的单薄,它都是一个伟大的完结。它是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完结篇;也是我关于英雄梦的一个完结点。
故事发生在距上一集小丑被绳之于法8年之后,高谭市再次陷入罪恶之中。销声匿迹多年的蝙蝠侠在一个黑夜,再次挺身而出,拯救城市和它的百姓。他说他已经退休了,不干了。但当这座和他以及他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再次陷入危机的时候,他又出现了。这座城市要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他可以成为英雄;亦可以成为罪恶。他已为这座城市奉献了太多,却总说“这还不够”。他可以为这座城市生;亦可以为这座城市死。
蝙蝠侠可以说是漫画英雄中的一个异类。他既象征正义,又象征黑暗。他是一个游走于正邪之间的侠客。在不受法律以及社会规则约束的前提下,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是法外的英雄,但却是体制规则不能容忍的存在。对于以法律和规则建立起来的西方社会,蝙蝠侠的存在是违法的(outlaw/illegal),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故事里,编导反复探讨民众对蝙蝠侠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在危难之时,他是英雄;但他同样有可能对社会做出伤害,只因为他不受法律约束。任何不受规则控制的事物,都是潜在危险的。但这样的人物,颇像中国古典武侠小说里的侠客。同样是不受法律约束,但都有自己的规则底线。在武侠的世界里,侠客们既可以成为维护世间正义的中流砥柱;也可以成为危害武林和社会的罪魁祸首。对于社会来说,到底对于这样的亦正亦邪的存在,如何让其发挥正的作用,如何与其和谐相处,是统治机构的一个永恒的课题。警长戈登,象征着统治结构中绝对的善的部分。他不是利用,而是基于正义的信任。他深知体制的弊端,但却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体制脆弱的正义。戈登的存在,是创作者对体制的微弱的希望。
回到第三集的故事里,当反派贝恩和他的追随者占领了高谭市,首先做的就是打破一切法律和规则。中产阶级被赶出了住所,在大街上被暴打;人们没有了私有财产,法院的判决听从所谓“人民”的声音,食物平均供给,全城实行武装控制。在一处不知是谁以前的家里,猫女看着主人家的照片悲伤地说“ it was somebody's home." 但她的姐妹朋友却说" it is everybody's home." 这是混乱状态下的公平,即无政府状态。所以无政府真的好吗?这里展示的就是诺兰用电影做的一个社会实验。实验证明,若人要想在群体中正常生存,脱离规则是不能的。任何群体,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规则去规范人的行为。在规则和体制内,人才能生存。
再次回到蝙蝠侠这个人物身上,刚才说过他是脱离体制和规则的存在。既然社会的存在不能没有体制和规则,那么蝙蝠侠与社会就不是一个共生的关系。他是个矛盾的存在,亦如他自己的性格。这种矛盾在第二集中表现的很明显,即bruce和rachel的爱情。rachel象征着法律和规则最纯粹的部分,任何事物和人都不能背离规则。尽管他们的开始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尽管bruce最美丽的爱都给了rachel,rachel最终还是选择了”光明骑士“。这就是法外与法内的不可调和。
既然不可调和,那么蝙蝠侠就不能存在于世吗?错。正是因为体制的严重缺陷和脆弱,催生了蝙蝠侠的存在并推动了他的发展。在一个完美的体制下,蝙蝠侠是不能存在的;但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恰恰需要的,就是这样游走于正邪之间的侠客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最后robin这个人物会出现,他将是新一代侠客的代表,即侠客精神的延续。同时,也宣告着我们的社会和体制,仍然是那样的脆弱和伤痕累累。
英雄不死。尽管有核弹爆炸,bruce还是逃了出去。影片最后的那个温暖人心的微笑,当时影院里全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欢呼。我的手那时都在激动地颤抖着。无论是bruce,还是robin,抑或是之后的什么人,他们都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象征,这种象征,是永生的。所以,与其说第三集是一个完结,不如说它同时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因为这本就是一个轮回,永无休止。
《黄金大劫案》观后感《阳光姐妹淘》观后感《一起飞》影评:爱情最重要的是选择《中国机长》观后感《十月围城》观后感(二)影片《归来》观后感《神奇》影评:中国科幻电影的起步《痞子英雄》影评:“对不起,我不是专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