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623575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理性与野性的联结与升华
时间:2023-08-07    点击:18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理性与野性的联结与升华
灾难是什么?野性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信仰是什么?李安通过他的电影展示了他的理解。从画面表现上看,李安真正做到了成功,先不说良好的3d效果,光是孟加拉虎从帆布里突然扑出、动物间的撕咬喊叫、虎的游走、扑杀等等动作、声效,以及表现出的惊恐、愤怒、野性,皆是如此的真实可信,着实令人震惊和信服。听说此片在美国是以4d上映,几乎可想见一群老美在影院里被惊得前呼后叫此起彼伏的趣状。
从文本上说,两个故事的虚实是显而易见的,采访pi的记者在第一时间理解了pi两个故事的含义。说理解,实质上是对pi在这场真实灾难历程解读背后潜伏的浓厚的信仰色彩及对人性的独特观念的理解。正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才使得第一个故事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使得第二个故事本身具有了意义。
人在重大灾难面前相互厮杀以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对一个普通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对于一个虔诚的有神论者而言,尤其是无比深重且无法承受的灾难。这场深重的灾难中,人伦和信仰濒临坍塌的底限,可想而知pi面临的是何种程度的精神崩溃。也许对于pi而言,从厨子杀死并且吞食水手的那一刻开始,在他眼中的人,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性而文明的人类,全都成为了与斑马、猩猩、鬣狗、狮子无异的野蛮动物,同时,他也将“自己”脱离出来,用动物的纯粹野性来界定眼前人类的行为,用本能的野蛮和食欲来审视眼前发生的一切,以这样的方式说服自己,接受残酷的现实。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欺骗,或者把它定义为一种信仰的美化,甚至人性的怯懦逃避,总之,这个时候的人类行为,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无论从人性上,还是信仰上,这种图景在他眼中和脑中已然彻底演变为了一场纯粹的动物间的厮杀与捕食,毫无人性可言。于是,童年时期曾经深深印入脑海的家族动物园里的各色动物纷纷跃出按照最匹配的角色与眼前的几个人一一对应起来——厨子变成了疯狂丑恶的鬣狗,水手变成了温顺疲惫的斑马,母亲则变成了充满柔和母性的猩猩(也是与人类最接近的角色)。那头孟加拉虎呢?
其实pi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变为虎,这要经历一个分裂和统一的过程。为了暗示猛虎影射的是pi自己,影片前段有意安排了一段pi童年时期父亲为警示老虎的凶残而在pi眼前导演了一出虎食羊惨状的往事,这段往事无疑在pi善良而有信仰的心中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从此,这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残暴、猛捍的形象成为他心里一道无法抹去的浓重一笔,也成为他关于“权威”、“凶残”以及“无法撼动的力量”的具体象征和精确定义。于是,在经历了人吃人惨剧爆发之初的惊恐、震惊、惶惑、畏缩与忍耐的折磨之后,母亲(猩猩)的一巴掌激起了厨子(鬣狗)的疯狂反扑,被恐惧与愤怒逼到极限的pi抵达了崩溃的临界点,就在厨子(鬣狗)的犬牙咬向母亲(猩猩)肉体的一瞬间,pi关于人性、文明的全部信仰和观念全面崩溃,强烈的愤怒和复仇的冲动激发出体内最原始的野性,满腔的力量顷刻间化作猛虎从记忆深处一跃而出嘶吼着扑向罪恶的对手(厨子),并将其肉体当做食物肆意地撕碎和吞噬。于是,这场人与人的较量,信仰与非信仰、善良与残恶的较量,彻底演变为了动物界的生死肉搏与相互捕食,包括水手、包括厨子、包括母亲,亦包括他自己,丧失了理性的自己(也许在虔诚的教徒心中,动物与人类本身就并无不同)。于是才有了银幕中突然扑出的猛虎,它代表了人格分裂的开始。唯有如此,pi才能给自己一种合理的解释,在人性和信仰上一个自我的交待。或许我们无妨将这看成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人类心理自我防御机制,在现代心理学理论中,这种类似精神分裂的应激反应更具备了科学上的支撑,从而更易于为现代观众所接受。简言之,人何以瞬间变成了残忍的动物,便是迫于这突如其来的极端情况下的人性灾难、道德灾难、信仰灾难、文明灾难,以及人在这种灾难中所发生的异变,尤其是有如此虔诚信仰的善良少年的异变及“适应”。
在这个意义上,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将“虎”与“pi”看作现实的pi人格的两端。野性的一面是这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猛虎,而理性的一面则是“少年pi”自己本身。野性的他积聚起无穷的力量,爆发出无穷的勇气,是支撑他吞食罪恶并完成求生历险的根本精神力量;而理性的他则是使他在波涛汹涌中抱持人类文明智慧,通过扎筏、捕鱼、找罐头等等各种方式喂饱现实的躯体,甚至努力尝试运用智慧与野性(虎)进行沟通、协调、以至驯服,并且通过不厌其烦的反复试探与斗争,最终成功实现了对野性的引导和牵制,实现了理性与野性的妥协与融合。理性与野性,共同支撑着pi战胜灾难、求得生存,共同实现了这一场求生的奇迹。人类个体能在求生本能的终极驱动下达成两者的高度统一,这也不得不说是人性本身所散发出的伟大光辉。影片中一人一虎的历险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幕,我们可以相信,这个故事是实际存在于pi脑中的“现实的印象”。虔诚的pi始终坚信他是与猛虎、猩猩、鬣狗、斑马共同经历了这趟惊险的旅程,虎伺在畔激起的谨小慎微使他现实的躯体得以横渡太平洋,猛虎般的力量使他坚持到了生存的彼岸。当他终于靠岸,危险的境遇瞬间消失,为了抵御危险而激起的野性勇气丧失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头也不回的钻入了草丛”,他本人也终于逐渐从精神分裂的状态还原为最初的自己。影片结尾处pi如此虔诚地感恩这只孟加拉虎陪伴他走完了这一旅程,感恩的便是这种勇气(野性)和时刻警惕的神经(理性),使他在劫难中幸运的苟活。pi赞美这种力量、仰赖这种力量、信仰这种力量,这是人性的力量,同时也是信仰的力量,因为我原本以为一切信仰的根本意义无一不在于延续世俗人类的生存以及对真、善、忍的天然捍卫,尽管在这个具体的事例中主人公客观上是曲线地达成了这一目的。
至于那座衣食无忧的小岛,或许我们可以猜测pi在历险中确实遇到过类似的地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影片中是pi臆想出的“发现了人类牙齿”),他不得不选择毅然离开,使他最终回到文明世界。这次又是理性的胜利。
信仰,使理性与野性在生存危机中激发出的联结与升华,或许正是理解本片神髓的关键所在。对于有信仰的人而言,这场劫难中无论是化身出来的斑马、猩猩、鬣狗、老虎,亦或是善良、柔弱、智慧的少年,以及它们之间的屠戮与斗争,皆自有其渺小与崇高的所在,须要不断协调与相互牵制。于是才有了片末的点睛之笔——“whichstorydoyouprefer?”"ipreferthefirstone.""soyoubelieveingod."
人本身就是野性与理性、天使与魔鬼的统一体,这两者自身都闪烁着伟大的光芒,关键就在于人类看待他们的眼光以及利用他们的手段。对他们做出向善的解读及恰当的利用,全在于人所秉持的信仰,至少在信仰者眼中是如此。之于我们普通人,不妨理解为我们日常秉持的价值观念,他时刻提醒着我们理性的智慧与野性的力量。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穿越火线》影评:金秋九月火力全开
《血滴子》观后感(一)
《蝙蝠侠》影评:蝙蝠老矣,尚能饭否?
《搜索》影评:搜姓索命,有所遗憾,姚晨爆发
《饥饿游戏》影评:科幻元素调和了杀戮的生硬
《痞子英雄》影评:略显拖沓的美式动作片
《西游:降魔篇》影评
《杀生》影评:让人感到有些不尴不尬
17086235754
阿钟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