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炎热的晚上,走进凉爽爽的电影院看完《搜索》,脑海里萦际着的除了某人在耳边的啜泣却无法找到评断的根据。然而最终我还是要跳出来,说说这部褒贬不一的电影。就表面看电影的主线只有一个,就是墨镜女叶蓝秋公交不让座引发新闻事件以及因罹患绝症故意“失踪”。很显然,这次陈导给观众讲了一个完整而紧凑的故事,但是这故事的意图并不想仅仅让自己成为一个故事。故事的元素可谓丰富多彩:谣言,人肉搜索,网络炒作,砖家,房奴,裸婚,小三,办公室政治,潜规则等等。可是当问到“导演究竟想借此表达什么”的问题时,似乎又让观众想起世纪初的《无极》。导演想表达什么并不是我们看电影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是观众们接收到了什么。哲言说当一部著作完成之时它的作者就已死亡,电影应该同理。下面是我对部分电影情节设置的理解。
情节一:关于新闻工作者陈若兮
叶蓝秋因为突如其来的癌症噩耗而心绪低落拒绝给车上的老人让座,引发了公车上人们的一致鄙视和声讨(因为情节中没有发出为叶蓝秋辩护的声音,所以这里姑且说“一致”),而这些情形正好被电视台实习记者杨佳琪偷拍下来。因十分肯定这段视频的新闻炒作价值,主编陈若兮将其安排在电视专题节目《今日事件》中播出,并不断打电话给自己的媒体关系请求协助“推”一下。同时,陈若兮按照领导的意思在电视台网站上开办制作了《墨镜女公车不让座》的专题,网站访问量迅速飙升。而“墨镜女事件”也因此从现实发生的真实情形迅速升级成为热门的网络事件。
就这段情节而言,各个角色的行为看似顺理成章,但这反映出来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新闻是技术的还是实在客观的?”,或言之,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究竟是设计新闻还是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倘若陈若兮仅仅将这段视频剪辑成专题节目向受众播出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尚未超出正常新闻工作的范畴,但是通过自己在媒体圈的关系积极主动的去推去炒作,这就超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的工作范围而有希翼操纵舆论的嫌疑。事后的情节也果真如此安排:实习记者杨佳琪再次接触到叶蓝秋并拍摄了一段叶蓝秋向网友道歉的视频,但这段视频却被主编陈若兮置若罔闻并遭遇禁播,理由是“讨伐叶蓝秋”才是网友的民心所向,过早发布道歉视频则会失去这个绝佳炒作机会甚至导致电视台面临网友“倒戈”的风险(美国曾有对电视以及报纸新闻的批评,因为报道的新闻并不以客观真实为原则而是为了扩大销量和受众而一味迎合民众)。后续情节,如陈若兮在网上发表对事件的评论文章,以及联络“网络水军”等,深深印证了其内心的某个信条:新闻是可操控的。当然,这么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主编陈若兮以及所在的电视台将成为事件背后的最终受益者。法律上常讲“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场建立在缺乏对事实真实认知上的讨论最后终于沦陷成为口水战。
情节二:墨菲定律—越担心发生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婚庆主持人杨守诚丢失了自己的工作,因为他向女方家长透漏了男方对这次婚姻的实际支出,他说了真话。因为说真话而失去自己的职业,失去自己的前途陷自身于窘境的情况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已不在少数。杨回家后将自己失业的事情告诉同居女友陈若兮的时候,陈轻描淡写的一句“你说句假话会死吗”正暗合了前面其作为一名“新闻炒作者”的情节。因缘巧合,杨被打算”失踪“的叶蓝秋雇佣以便照顾自己并渐而发生了感情。影片中有杨的女友陈若兮与思拓老板沈流舒的太太莫小渝关于婚外情的对话,席间陈若兮笑谈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过最后还是隐隐约约的发生了。陈导这段拍摄说明了什么?(男人不可信?!)
情节三:结尾处台阶上杨佳琪与陈若兮的对话
正走下台阶的陈若兮(喻被炒)迎面遇见正在上台阶的杨佳琪(喻转正或晋升)。杨佳琪此时的衣着样貌已经脱离了实习生的稚嫩,她向陈若兮讲述了自己采访经历,说了三件事,一是叶蓝秋自杀了,二是自己采访到了思拓老总沈流舒,三是自己已经转正了。而陈若兮则身着简装并向杨佳琪索要之前被禁播的叶蓝秋道歉视频想放到网上去,而杨佳琪则淡然拒绝,说明这段视频是自己的采访内容并打算将其编排在电视节目中。
这个情节以电影开头处陈若兮将杨佳琪拍摄的墨镜女视频署在个人名下为铺垫,是职场竞争的缩影。然而陈与杨在台阶上的一上一下,从电影全局来看似乎难以评价为自身奋斗的结果,而是源于外部的”设计“。当陈的新闻报道由”墨镜女公交不让座“转移到”叶蓝秋是思拓的一面照妖镜“时,她已经触动到了这个社会中处于强势的利益(上市公司思拓)。剧情中有一段陈若兮与网络水军交谈的情节,水军说了一段话:”墨镜女公交不让座“以及小三等事件让思拓的股票下跌了6%,但是沈流舒仍然风平浪静,这说明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对策,采用网络水军手段恐怕无法和他们抗衡。这段话难免有阴谋论的观点,但是电影的情节设置仍旧果不其然。
情节四:沈流舒的处境
剧情将沈流舒塑造成一个成功的商人,心机智谋过人,一句”我(沈流舒)喜欢哪个女人还用得着偷吗?“难掩内心的自负与霸气,这也是无数男人梦想说出的豪言之一。另一句台词是:”我最烦的就是我送给女人的东西又被退回来“。电影里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沈流舒与秘书叶蓝秋之间,而是着眼与妻子莫小渝的家庭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已经结成十数年的家庭。在这个家庭关系里,沈流舒掌握着绝对的霸权,可以禁止妻子踏入公司,可以停用妻子的银行卡,宴会上可以将妻子招之即来等等。叶蓝秋事件的介入是一个必然的导火索,将这个家庭真实面貌呈现出来:物质极度丰富而感情极度空虚。当二人在房间里品酒庆贺与斯通公司合作时沈流舒被问及的问题是:在这个时刻你最珍惜的是什么?沈流舒的答案直白而赤裸:我的成功。沈流舒逼着太太为自己打出的影响公司经营的电话而认错,在叶蓝秋死后以公司名义设立”蓝秋基金会“等等,其实已经说明其心中除了自己的事业、成功、名誉,别的已经不重要了。影片后面夫妻二人一起看到电视里记者对沈流舒的采访报道,莫小渝将叶蓝秋的死归责于自己,而沈流舒说了一句:我已经看开了,你还有什么看不开?我想这句话是促使莫小渝决定离开的最终原因。电视报道之中的道貌岸然与报道之外对员工死亡的豁然看开,让莫小渝下定了决心。
情节五:叶蓝秋的七天光阴
叶蓝秋”失踪“的七天,由消沉到疯狂,是勇气使然。只有第一天是无法面对网络流言和自身病痛的消沉,而当战胜了自我畏惧之后,剩余六天的行动表明叶蓝秋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有生以来第一次可以自由主宰自己的意志和行动,虽然她并没有抛头露面,但是其他角色显然均受其牵动。这六天的叶蓝秋似乎已经成为游离于社会边界的人了,蹦极,飚车,看日出,而不受工作、家庭、社会关系的牵扯。唯有一次寻找家政的经历让她再次陷入漩涡。七天之后的叶蓝秋如果回到医院,恐怕又要重归惨淡的现实:因住院而被束缚的自由,病痛的折磨,无人照料的孤独等等……导演的思路:叶蓝秋的这六天怎么过其实都无所谓,只要能反映出脱离俗世的意味即可。
离开影院的时候某人一直在耳边说这个社会上的人都是自私的,我木然无觉。在回去的路上我想起电影中的情节应该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丛林法则。电影没有欢喜的大结局,似乎是个悲剧,但故事里任谁都没有错,因为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拉帮结派各自为争湮灭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手段正义而目的却是邪恶的,或者目的正义而手段却是邪恶的。就像我们经常碰到的好心办坏事儿,你是去苛责还是不苛责呢?电影的寓意在结尾处被点明了,叶蓝秋选择了自杀,莫小渝选择了自我放逐,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远离了内心中所确认的某个是非之地。
这电影是八宝粥还是一团浆糊?每个观众都可凭靠自己的喜好在心中形成自己的论断。
《情笛之爱》观后感《超验骇客》观后感《小时代》影评:硬盘中的上海滩《春娇与志明》观后感:只有分开过《十二星座离奇事件》影评:一部相机引发的血案电影《万有引力》观后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七月流火》观后感